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八十年滄海桑田,鐫刻在民族記憶中的抗戰精神始終薪火相傳。為追尋紅色足跡、見證時代巨變,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今日起將陸續推出“與委員同訪·看今昔巨變”系列報道,記者與政協委員同訪抗戰根據地,在歷史的回響與現實的畫卷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敬請關注!
△ 百團大戰紀念碑。
盛夏的獅腦山山青木秀,滿目蔥蘢。這里不僅是山西陽泉市區的天然氧吧,還鐫刻著一段動人心魄的抗戰歷史。
85年前,這里曾是百團大戰的主戰場。
7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陽泉市獅腦山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八路軍烈士敬獻花籃。接著,他參觀了百團大戰紀念館展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百團大戰的歷史壯舉,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現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近日,記者跟隨陽泉市政協委員、尋訪抗戰老兵志愿者李若冰走進獅腦山,一同回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那光輝璀璨的一頁,感悟偉大抗戰精神。
△ 記者與陽泉市政協委員、尋訪抗戰老兵志愿者李若冰同訪百團大戰紀念館。
獅腦山上的七個晝夜
獅腦山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市區西南,海拔1160米。登上獅腦山山頂,一座高聳的紀念碑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百團大戰紀念碑高40米,主碑以刺刀造型直指蒼穹,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鐵血榮光。旁邊矗立著高3.2米、長227米的英烈墻,上面鐫刻著4860位在百團大戰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英名,他們的功績,永垂不朽。”李若冰介紹說。
1940年8月,為打破侵華日軍的“囚籠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進攻戰役。陽泉,正是戰役第一階段的主戰場。
“在陽泉發生的戰斗中尤以獅腦山戰斗最為激烈。”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員張婕介紹,獅腦山地勢險要,是控制正太鐵路的制高點和咽喉要地。1940年8月20日夜,為掩護陽泉以西部隊的破襲作戰,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69團和第14團迅猛突襲,一舉占領了獅腦山主峰。
△ 獅腦山血戰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新華社發
惱羞成怒的日軍傾巢而出,于23日早晨以密集炮火猛轟獅腦山左右兩翼陣地,并施放毒氣彈。午后,20余架敵機低空盤旋,輪番向八路軍陣地掃射轟炸,試圖為地面部隊的攻擊提供掩護。
然而,堅守獅腦山的八路軍勇士們無所畏懼,視死如歸。“工事被炸毀了,就以彈坑為掩體;機槍手犧牲了,彈藥手立刻頂上;面對敵人投擲的毒氣彈,戰士們用集束手榴彈轟炸,驅散毒煙……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英勇的戰士們苦戰七晝夜,直到勝利完成任務后,才全部撤離獅腦山。”張婕的講述將記者帶回了昔日壯懷激烈的戰場。
“你們知道八路軍戰士吃的是什么嗎?他們開始還能吃到一些黑豆,后來黑豆沒了,只能喝豆角、南瓜煮成的菜湯,到最后連菜湯都喝不上,只能啃食未成熟的苞米和野菜。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堅守陣地,毫不退縮。”李若冰激動地說,“我是從小聽著八路軍奮戰獅腦山的故事長大的。每次聽到這里,我都會潸然淚下。沒有先輩們的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哪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 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員張婕向記者講述百團大戰歷史。
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歷經85載風雨洗禮,昔日硝煙彌漫的獅腦山,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園。
百團大戰紀念碑于1987年建成,百團大戰紀念館于1995年落成,它們是陽泉標志性的紅色文化名片。此后,紀念館不斷豐富館藏資料,創新展陳形式,2024年接待游客達40余萬人次,先后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成為黨員干部和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跟隨李若冰的腳步,記者走進了這座以“基石”為寓意的全國唯一以百團大戰為主題的紀念館。
△ 百團大戰紀念館“百團大戰 光耀千秋”群雕。
序廳里,“百團大戰 光耀千秋”群雕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正太鐵路破襲戰、獅腦山戰斗、娘子關戰斗等百團大戰的主要戰斗場景。步入“鏖戰獅腦山”半景畫廳,仿佛時空瞬間折疊。“砰——”炮火映紅了天幕,聲光電技術重構的戰場,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不禁屏息凝神。硝煙彌漫的戰場在光影交織中重現,爆炸的火光照亮了八路軍戰士堅毅的面龐,沖鋒的吶喊穿透時空,在展廳的每個角落回蕩。
在展廳里,李若冰久久駐足在磨河灘戰斗的介紹前,“特等戰斗英雄”鄧仕均的名字令他感慨萬千。
“這些年,我尋訪了140多位抗戰老兵,其中就有老兵‘鄧云’。”李若冰向記者介紹,鄧云原名曹立忠,1940年8月,曹立忠與戰友鄧仕均同在晉察冀軍區第五團一營一連,鄧仕均任連長,他任指導員,二人一起出生入死,用生命和熱血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受傷退伍返鄉后,曹立忠為了紀念在戰斗中犧牲的戰友鄧仕均,將姓名改成了“鄧云”。
一件文物講述一個故事,一件展品承載一段歷史。紀念館內,470余幅圖片、200余件實物、10余處場景,生動地記錄了百團大戰的戰役過程。“如今,游客不僅可以線下參觀,還能隨時隨地在手機上‘VR探館’,訪問由228件文物數據等構建起的紅色基因庫。”張婕介紹說。
“7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專程來到陽泉獅腦山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并發表重要講話,我感到備受鼓舞、倍感振奮。”作為一名市政協委員和尋訪關愛抗戰老兵的志愿者,李若冰表示深感責任重大。他表示,不僅要把陽泉抗戰老兵的故事收集整理好,更要當好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展示抗戰老兵風采、講好抗戰老兵故事的紅色宣講人。
陽泉被譽為“中共創建第一城”,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史料和遺跡。關于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百團大戰紀念館等紅色遺跡、講好抗戰故事,李若冰表示,數字化技術為文物保護與利用開辟了新路徑,讓抗戰故事“活”起來有了更多可能。“建議建立統一規劃數據源保護機構,實現數字化、可視化建模,進行立體重構和生動再現,既方便游客查詢,又促進文化傳播;同時制定適合的數字化技術保護實施辦法,確保有章可循。”
陽泉市政協委員、市住建局四級調研員朱繼明表示,應將陽泉“中共創建第一城”的歷史標記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超級紅色IP。“建議推進獅腦山4A級紅色景區建設,充分挖掘獅腦山紅色主陣地的核心支撐作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同時,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獅腦山紅色景區建設宣傳力度,提升景區知名度。”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要利用各種方式講好抗戰故事,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讓英雄血脈賡續,教育激勵廣大青少年,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李若冰說。
策劃:李木元 王泳
記者:謝阿愁 王泳 康亮 王星星 汪凱
新媒體編輯:李婧然(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