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真不是我標題黨。
新加坡又上榜了。
這次是《2025年全球財富與生活方式報告》,由瑞士私人銀行 Julius Baer 發布的。
結論很簡單也很扎心:
如果你是個高凈值人士,想在全球范圍內“活得講究一點”—— 新加坡,是最貴的城市。 連續第三年,冠軍寶座沒讓過。
當然了,我看這個榜的時候,手里正掂著一杯8塊的 Kopi C,默默思考:
我是不是也算高凈值了?
…后來我看了眼房租和銀行卡余額,嗯,
我是高開銷、低凈值人士。
什么叫“貴”?新加坡:我全都要。
Julius Baer的報告沒有“空口鑒貴”,人家列得明明白白。
新加坡的“貴”,不是名牌街拍那種裝飾性奢侈,
是 “你什么都沒干,錢自己飛走了”的實用型貴。
比如說:
買車?你買輛普通車,它自己不貴,COE(擁車證)就能讓你跪。
手袋?來新加坡買個愛馬仕,等于順手買了一套巴厘島度假屋。
鞋子?別說高定了,連普通女鞋都全球排第二貴。
房子和醫療?恭喜我們,全球排名第三貴。你可能買得起一張床,但不一定買得起住院。
商務艙機票?瘋漲。別說飛了,光看價格就已經暈機。
看完整份榜單我只想說:
不是我們“活得好”,是錢包“活得艱難”。
新移民的真實吐槽:每一步都踩在錢包上
很多剛來新加坡定居的朋友,其實對這個“貴”也有話要說。
比如:
一位剛拿到自雇EP的創業者朋友,苦笑著說:
“我原以為帶著預算來的,結果發現——這不是預算,這是誤判。 租個公寓像搶銀行,吃頓飯像請客吃席。”
從香港搬來養娃的媽媽:
“以前聽人說新加坡適合孩子,來了才發現:適合的是有兩個錢包的家庭。”
做高管的新居民說:
“年薪幾十萬聽起來很風光,結果我在咖啡店點份‘經濟米粉’都要換小菜。 高凈值?不存在的,我是高血壓。”
還有一位工程師調侃:
“新加坡真的環境好、安全高、空氣棒。 唯一的問題是——我的錢包跑得比我還快。”
聽到這些,我有種熟悉的共鳴感:
新加坡的“貴”,它不是你刷爆卡買奢侈品的瞬間炸裂,
是每一天的滴水穿石。
那為啥大家還是拼命想來?
這就有意思了。
雖然貴,但新加坡貴得是“值得”。
它有政治穩定、稅制透明、治安安全、教育優質、醫療先進、亞洲中心地理位、
你能想到的“可預見生活”,它都有。
對有錢人來說,貴點沒事,重點是安心、省心、穩妥。
一句話總結就是:
“雖然心疼,但我知道自己花的錢去哪了,值。”那我們這些“非高凈值”怎么辦?
說實話,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在逐漸適應一種新模式:
不焦慮富豪生活,也不隨便躺平。
有人開始研究“自己帶飯省50/周”的食譜
有人精算了三種信用卡 cashback 最優解
還有人搬到兀蘭,每天用一首播客坐一個小時地鐵換1000塊租金差價
你說苦嗎?
也不完全。
大家只是——試圖在這座“高配城市”里,活出一個“人均配置”的日子。
“住在新加坡”和“擁有新加坡”,是兩種人生
我時常覺得,新加坡是一個需要你清醒評估自己目標的地方。
你是要穩定、有秩序、能教育孩子,那可以努力留下;
你是要性價比、輕松一點,那可以考慮別的選擇。
這里不適合幻想型生活方式。
它只獎勵計劃型人群。
新加坡的貴,早不是“新聞”,它現在已經是特征值。
對于新移民來說,是現實教育;
對富人來說,是甄別系統;
對本地人來說,是一場持續的練級副本。
我們嘴上說貴,身體卻很誠實地續著租、續著簽、續著學。
你問我,新加坡是不是適合你?
我只能說一句老話:
“在新加坡生活,不是你在生活,是你的錢包在馬拉松。”
今天就嘮叨到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