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的這句詞,把夏天的夜晚寫活了。時間過得是真快,一晃眼,今天已經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二了,明天就是六月二十三。在咱們很多人眼里,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該上班的上班,該干活的干活。
但是在咱們老祖宗眼里,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有說道。尤其是在農歷六月這個節骨眼上,每一天的天氣好壞,都可能關系到接下來的收成。所以,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老祖宗也能看出點門道來。關于明天,也就是農歷六月二十三,就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老話,叫“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六月廿三的雨”。
這句話又是“鬼”又是“雨”的,那它到底是啥意思呢?
這里的“七月半”指的是農歷的七月十五,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中元節”,也叫“鬼節”。在民間的傳說里,這一天地府會打開大門,讓那些鬼魂回到人間探親。所以,在老一輩人眼里,這一天陰氣是比較重的,有很多的禁忌。按理說,這是個挺讓人害怕的日子。
但是,老話卻說“不怕”,這就奇怪了。其實,這句話用的是一種比較的手法,是為了突出后半句的重要性。意思是說,跟后面那件事比起來,連“七月半的鬼”都算不上什么了。
那后半句說的是啥呢?就是“就怕六月廿三的雨”。
為啥這么怕這一天下雨?難道這一天的雨有“毒”嗎?當然不是。咱們得看看這一天在一年中的位置。
農歷的六月二十三,差不多是在大暑節氣的前后。大暑是夏天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一年里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地里的莊稼,到了一個最關鍵的時期。它們白天被大太陽曬著,拼命地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晚上就使勁地長個子、抽穗、灌漿,把白天制造的營養都存到籽粒里去。
這個過程,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白天晴,晚上雨”的“桑拿天”。白天大太陽使勁曬,溫度高,這叫“增溫”。晚上下點雨,增加空氣濕度,這叫“增濕”。有溫有濕,莊稼才能長得最好。
但是,如果在六月二十三這一天,下了一場大雨,特別是那種從早下到晚的“連陰雨”,那問題就來了。
你想想,大白天的,正是莊稼需要太陽光的時候,結果天陰著,還下著雨。莊稼就沒法好好地進行光合作用了,制造的營養就少了。這就好比工廠的生產線,白天原料供應不上,晚上的產品自然就少了。
更麻煩的是,這個時節的雨,往往不是涼快的雨,而是“悶熱雨”。下完雨之后,太陽一出來,地面上的水汽蒸發,整個田里就像一個大蒸籠,又濕又熱。這種環境,是莊稼最不喜歡的,但是卻是各種害蟲病菌最喜歡的。
高溫高濕的環境,會讓玉米的銹病、大豆的根腐病這些病害一下子就爆發出來。好好的莊稼,可能一夜之間葉子就爛根了。而且,地里太濕,莊稼的根也容易被泡壞,吸收不了營養,最后倒在田里。
所以,老祖宗最怕在六月二十三這一天,碰上破壞莊稼生長的“連陰雨”。一場雨下來,可能就會導致一大片莊稼減產。
對于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地里的莊稼就是一家的口糧,是全部的指望。要是莊稼沒了,那一家人的生活就沒了著落,比見到“鬼”要可怕多了。所以,他們才會說出“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六月廿三的雨”這樣的話。
那么明天的天氣怎么樣呢?
我看了一下天氣預報,明天咱們國家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地區,還是以晴天為主,溫度也挺高的。這對于地里的莊稼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消息。說明莊稼還能繼續好好地長個幾天。
當然,南方的有些地方可能會有雷陣雨。但只要不是下一整天的雨,問題就不大。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下完雨還能涼快涼快,對莊稼影響不大。
所以,大家明天可以抬頭看看天,要是明天是個大晴天,那就可以松一口氣了。
總結
所以你看,“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六月廿三的雨”,聽著有點聳人聽聞,但其實說的是農活的道理。它用有點夸張的方式,表達了農民在關鍵農時,對壞天氣的擔憂。
那么,在你的記憶里,有沒有聽過類似這樣,聽著有點奇怪,但其實很有道理的老話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讓大家也長長見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