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隆坡“10+3”外長會議上,72歲的王毅外長再次為中國立下大功。
如今,許多國家都在遭受美國“關稅威脅”的壓力,而中國則選擇了“另辟蹊徑”。
這種應對“貿易戰”的策略,恐怕連特朗普也未曾料到……
美國“關稅大棒”攪亂全球
美國那根關稅“大棒”砸得全球貿易亂了套,感覺每個國家都像在過山車上,風景瞬息萬變。美國硬是把自家經濟撩得一團糟,還要帶著大家一起下水。
在特朗普政府搞起的“關稅游戲”里,180多個國家被拉上了“對等關稅”的戰車,尤其是墨西哥、歐盟、加拿大這些“老朋友”,都沒能躲過美國的“關稅誘惑”,還分別被加了30%到35%的關稅。
這些國家一開始是悶不吭聲,后來憤怒反擊,搞得個個都像打了雞血,強硬回擊,美國當時可能還以為自己是“霸主”,結果發現,搞到最后全球經濟變得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
美國除了對傳統的經濟伙伴開刀,連自家的“后院”都不放過。
對巴西加征了50%的關稅,搞得巴西市場的供應鏈變得“不安定”,它們在全球經濟中的位置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不急著吃掉這塊“大蛋糕”,自己心里不舒服。
要是搞定了巴西,連東南亞那幫“小伙伴”也難以躲開,越南協定本來就是美國威懾這些國家與中國做生意的工具,美國一揮手,經濟全球化的風向就被改變了。
這種關稅亂象,把整個全球的貿易都攪得七零八落,企業的供應鏈被打亂,投資者的信心全沒了,不確定性增加了幾十倍。
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急了,喊話讓各國聯合起來重建穩定的貿易環境。
畢竟,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誰敢做長期的戰略規劃,誰敢投資,誰敢做生產?
看看2025年美國對進口藥品加征200%關稅,搞得藥企成本上升、藥價飛漲,最終受害的不是別人,正是普通老百姓。
當然,美國以為能“引爆”全球制造業回流,結果發現自己的心愿沒成真。
中國堅定發聲,王毅外長吉隆坡之行
自從中國對美國實施稀土等一系列反制措施后,形勢就悄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特朗普這邊動作不斷,先是要求美國商務部恢復對華的飛機發動機、芯片技術、乙烷產品等的出口,讓人覺得美國的腳步越來越急。
中國商務部及時回應,表示希望美國能繼續走同中方相向而行的路,糾正錯誤,以維持那來之不易的“倫敦框架”。
然而,特朗普并不滿足于直接的對抗,反而換了“出招方式”,開始在背后使勁“手腳”,試圖通過“隱晦”的方式將中國逐步排出全球供應鏈。
美國最近發了兩波信函,首波通過“越南協議”框架,威脅東南亞等國家減少自中國的進口。如果說最開始這只是猜測的話,那么美國對巴西的出手就完全暴露了“用心”:即便巴西是美國順差國,美國也照樣加征50%的關稅。
部分專家分析認為,美國是因為巴西市場在逐漸取代美國市場在中國供應鏈中的地位。
面對這種隱形的“圍堵”戰術,中國應當如何應對?說白了,咱們根本不需要主動去“破局”。只要堅持多極化發展和互利共贏的原則,任何突如其來的變化都能迎刃而解。
在最近的10+3會議上,王毅外長的一番話給出了明確答案:東亞合作一直在進行,形勢也在向好發展。
他強調,唯有共同發展,才能走得更遠。這話一點都沒錯。
美國經濟看似強大,但如果中日韓能和東盟聯合在一起,那經濟總量足足有25萬億美元,再加上東盟,整個區域的總量直逼30萬億,差不多和美國平分秋色。
更重要的是,這個合作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比拼,背后是完備的供應鏈和市場體系。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空洞的愿景,東盟和中國已經完成了自貿區3.0版的談判,而中日韓三國也在不斷強化區域聯通,合作道路愈加暢通。
接下來,整個東半球有望在更多領域發力,重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也不再遙遠。
中國的眼光向來不會僅停留在眼前,在最近的吉隆坡會議中,王毅外長就未來的AI、綠色發展等領域提出了深度合作,仿佛未來的美好已經觸手可及。
這一連串的舉措,讓不少分析人士感嘆:“意想不到!”
魯比奧尷尬了
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東南亞之行,原本想著借著東盟國家對關稅的不滿,拉攏他們加入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誰知道卻是自討沒趣。
他在東盟外長會上提出的“供應鏈重組計劃”剛一出口,馬來西亞外長穆罕默德立馬給了他一個犀利的反問:“美國能像中國那樣給我們提供零關稅待遇嗎?能幫我們修鐵路、建港口嗎?”
魯比奧聽完這話,直接啞口無言,原本的一番話語就這樣變得蒼白無力。
更讓美國感到尷尬的是,越南這個曾被視作“美國新盟友”的國家,竟然也開始對美國的關稅政策不滿。
越南工貿部副部長陳國慶直言不諱:“美國單方面提高關稅,完全違背了之前的承諾,這讓我們對美國的信任大大降低。”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和越南的貿易額在2024年增長了11.4%,而且兩國還簽署了數字經濟合作協議。
越南政府對比之后,更加堅定了與中國的合作關系,魯比奧的尷尬并沒有結束。他本來打算訪問日本和韓國,結果行程被臨時取消。
日本外相巖屋毅公開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而不是搞地緣政治對抗。”這話表面上是在回應魯比奧,實際上卻是在向中國傳遞合作的信號。
而韓國外長趙兌烈更是主動提出,要與中國共同建設“東北亞-東南亞數字經濟走廊”,這話說得更直接了,就是向中國示好。
這一系列的外交尷尬,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國際發展模式。
一方通過關稅施壓,逼迫他國選邊站隊;另一方則通過實實在在的合作贏得了人心。
全球化時代,想要在國際舞臺上立足,只有真正為合作伙伴著想,才能收獲支持,贏得尊重。
參考資料:
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涉芯片技術、乙烷,美取消兩項對華出口限制,專家解讀》
紅星新聞《美方恢復飛機發動機等產品對華出口,商務部回應》
商務部《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巴西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環球網《王毅出席東盟與中日韓外長會》
北晚在線《關于東盟與中日韓合作,中方提出四點建議》
觀察者網《港媒:聯手東盟、日韓,中國正為下一輪對美談判做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