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俄軍對烏克蘭發起前所未有的無人機密集攻擊,令烏克蘭防空系統陷入前所未有的壓力漩渦。7月9日,俄軍創紀錄地發射728架“目擊者”自殺式無人機,11日晚至12日凌晨又發起597架無人機集群攻擊。僅僅一周時間,俄羅斯投入烏克蘭戰場的無人機數量幾乎抵平去年全年的總和。這場依靠數量優勢而非先進技術的無人機攻勢,已然成為俄軍對烏克蘭實施消耗戰的核心利器。對于烏克蘭而言,這不僅是戰術層面的挑戰,更是戰略上的巨大壓力。
“目擊者”無人機是俄羅斯從伊朗引進后加以自制的遠程自殺式武器,搭載高達90公斤炸藥,最大航程超過1500公里,能夠對基輔、敖德薩甚至烏克蘭西部城市發起突襲。相較于傳統導彈,這種無人機的成本低廉,產量巨大,俄軍每月能生產至少2500架,遠遠超過西方援烏防空系統的消耗速度。烏克蘭曾長期依賴西方先進防空導彈進行防御,但面對成群結隊、多個方向夾擊的無人機群,現有防空火力不僅難以全覆蓋,還因彈藥高昂而難以持久應對。
這波無人機攻勢的實質,是俄羅斯對烏克蘭能源供應線、軍工生產基地及民眾生活的精準打擊。奧地利軍事專家馬庫斯·賴斯納直言,俄軍意在瓦解烏克蘭的抵抗意志和生產能力,削弱其核心實力。隨著烏克蘭國內軍工產能未能同步提升,且歐洲盟友軍火庫存日漸緊張,烏克蘭不得不愈發依賴本土工業維持武器供應。俄羅斯的持續無人機轟炸,正在有效打擊烏克蘭重要工業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俄軍無人機戰術正迅速進化。一方面,“目擊者”無人機開始在2000米以上高空飛行,超出多數機動防空部隊的射程,顯著提高了生存率。另一方面,俄軍采用多方向無人機集群攻擊,極大增加烏軍攔截難度,令防空網頻頻失守。與此對應的是,西方對烏援助的防空彈藥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防空系統難以持久應戰。軍事分析家法比安·霍夫曼警告,西方防空產能追不上俄羅斯無人機產量,若不打破這一供需不平衡,烏克蘭將被無盡的空襲拖垮。
當前局勢凸顯出一個殘酷現實:西方對烏軍事援助尚未形成有效的消耗對抗,反而讓烏克蘭陷入“彈藥困境”。烏軍雖在前線頑強抵抗,但俄軍以無人機為代表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不斷提升,烏克蘭的防御正逐步變成“紙面防線”。這種靠技術對抗數量的戰法,俄羅斯顯然更具優勢。只有允許烏克蘭大規模打擊俄羅斯無人機生產基地,甚至俄境內戰略目標,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壓力。否則,烏克蘭的有序軍事抵抗極有可能在無人機集群轟炸下瓦解。
這場戰斗的背后,是俄軍遠程武器生產能力的強勁提升,和戰略意圖的明確:以低成本、高強度消耗烏克蘭的軍民資源,逐步削弱其持久戰能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軍事援助盡管慷慨,卻難以解決彈藥高價、供應鏈瓶頸等現實問題,軍工生產擴能遲緩,無法快速填補烏軍消耗漏洞。軍事平衡的天平因此向俄羅斯傾斜。
烏克蘭腹地原本相對安全,但現在包括盧茨克、切爾諾維茨等西部城市也頻頻遭受襲擊,標志著俄軍戰略打擊范圍的擴大。此舉不僅在物理上打擊烏軍補給和生產,更在心理上制造恐慌,試圖瓦解民眾支持戰爭的意志。俄軍雖推進緩慢,但持續在攻城掠地,顯示出其戰略目標的耐心和堅決。
未來,除非西方大幅增加適合對抗無人機的防空彈藥供應,推動烏克蘭獲得更強遠程打擊能力,否則烏克蘭防線將繼續被消耗,軍事抵抗的堅韌基礎被逐漸侵蝕。這不僅是烏克蘭的挑戰,更是西方援助體系的考驗。面對俄軍無休止的無人機浪潮,單純依賴現有防御體系顯然難以奏效,只有提升攻防兼備的綜合作戰能力,方能應對這場空中數量與技術的較量。
從無人機攻勢引發的戰場變局可以看出,未來戰爭將更加依賴高產能、低成本的“數量優勢”武器。俄羅斯此舉是對傳統高精尖武器壟斷概念的有力沖擊,也為全球軍事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