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到白宮后,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之前聲稱"24小時內結束沖突",如今考慮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武器,甚至詢問澤連斯基能否打擊莫斯科,特朗普手中的"關稅大棒"正悄然揮向俄羅斯。
180度的態度轉變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戰略考量?
特朗普競選時信誓旦旦說要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還頻頻釋放對普京的"友好"信號。
結果入主白宮不到兩個月,畫風似乎變了。
據英媒《金融時報》報道,特朗普在與澤連斯基的通話中直接詢問:如果提供遠程武器,烏軍能否打到莫斯科?澤連斯基表示可以。
對于射程16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來說,理論上從烏克蘭發射打到莫斯科確實壓力不大。
而且特朗普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歐洲轉運的方式,既讓歐洲出錢,又繞開國會限制。
當前北約秘書長呂特正在華盛頓活動,商討的就是對烏軍援事宜。
那么,特朗普為什么要放出這樣的風聲?
最新消息顯示,特朗普已經給普京提了“要求”:50天內達成和平協議,否則將對俄羅斯加征"極為嚴厲的關稅和次級關稅"。
這里的關鍵詞是"次級關稅"——這可不是簡單的貿易制裁,而是針對與俄羅斯有貿易往來國家的連帶制裁。
雖然美俄雙邊貿易額只有數十億美元,直接制裁效果有限,但次級制裁的殺傷力就不一樣了。
俄羅斯作為能源和糧食出口大國,一旦出口渠道遭到全方位打壓,經濟沖擊將不容小覷。
即便中俄能源合作采用本幣結算,盡量繞開美元體系,但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今天,完全避免美國長臂管轄幾乎不可能。
這難道意味著中國很可能成為這場博弈的"躺槍"對象嗎?
普京應對的明顯的信號就是俄朝關系的急劇升溫。
今年以來,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外長拉夫羅夫先后多次訪問朝鮮,得到了金正恩的全力支持承諾。
這不是簡單的外交禮節,而是實實在在的戰略合作,朝鮮已經向俄羅斯提供了大量軍事裝備,甚至派遣部隊參與實戰。
在經濟層面,俄方的"向東看"戰略更加明顯。
拉夫羅夫近期密集出訪,包括參加東盟外長會、上合外長會等,穩住與第三世界國家的經貿合作,特別是與中印的經濟聯系。
在這場美俄博弈中,中方一直保持中立立場,既不直接支持俄羅斯,也不參與西方制裁。
但現實是,中俄經貿關系比較密切,特別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能否不受牽連呢?
一旦特朗普真的祭出次級制裁大棒,中國企業或多或少應該都會面臨一些影響。
特朗普在2025年3月與普京通話后,多次宣稱中俄關系“并非自然而然形成”,并稱“俄羅斯與中國的友好只是暫時的”。
2月18日美俄代表在沙特的會談,以及特朗普對中俄聯盟的公開質疑,似乎都指向了這一戰略意圖。
那么中國接下來會如何應對,咱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