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2024年年度報告》新書評審研討及預發布會于7月14日在西安和深圳同步舉辦。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數字經濟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對年度報告進行發布。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強化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螺旋上升是生態價值長期紅利釋放的關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加說明,生態環境成為一種新質生產力。2024年,秦嶺以“國之大者”的擔當,在高水平保護的基礎上,持續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祖脈秦嶺,不僅是生態安全屏障的守護者,更成為綠色科技革命的試驗場、南北共富共生的鏈接器。
報告稱,堅持算大賬的陜西,算好算清了生態環境保護的“三本賬”——生態的長遠賬、發展的綜合賬、協同的整體賬。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指引下,秦嶺不斷從“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轉變。
報告指出,大美秦嶺與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在內的“五個重大關系”。
報告提到,未來秦嶺的保護和發展都要更加協同。秦嶺生態保護不僅僅是陜西的生態保護,是關乎南水北調沿線全體地區的生態保護,也是陜西省、湖北省、河南省、重慶市、四川省、甘肅省、青海省等“六省一市”“大秦嶺”的生態協同。要構建“外部支持-內生動力”轉化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本地化推廣和產業嫁接,通過技術本土化和產業內生化,避免“輸血依賴”,實現“借力自強”。
未來秦嶺,要更注重“投資于人”。生態保護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秦嶺保護,要從“以山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讓保護成果惠及每個群體,讓“生態守護者”成為“綠色富裕者”,要構建“代際公平”保障體系,將人的全面發展融入生態系統的永續平衡中,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秦嶺樣板,這才是“國之大者”的深層擔當。
會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市決咨委的專家學者對報告進行了點評,并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展開了研討。
(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