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國林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黨中央在延安(1935—1948)的13年,中國人民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忙于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大概無暇去抓科技工作。其實這種猜想是不符合實際的。盡管那時烽火連天,物資匱乏,但對科技工作也很重視。不僅有明確的科技政策、科技團體、理工院校及科技活動,而且產生了許多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撐和推動著經濟、軍事的發展??萍脊ぷ魇墙夥艆^建設的一大特色,很值得研究。
明確的政策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許多知識分子沖破艱難險阻奔向延安,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洪流,其中包括科技工作者。據統計,僅1937年、1938年,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轉到延安的青年知識分子就有2288人。為了更好地團結科技人員和知識分子,發揮他們的專長,黨制定了許多明確的政策。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結束,勝利抵達條件十分艱苦的陜北。12月17日,為了優待紅軍技術人員,毛澤東同周恩來、彭德懷聯名發布《西北軍事委員會關于辦公費、津貼費之規定的命令》。規定無線電技術人員、醫務人員、電話技術人員……,均列為技術人員,發給津貼。當時部隊中的津貼分三等:一般人員每月1元,團級干部每月2元,團以上干部每月3元。工程技術員享受三元的最高津貼。這個規定是經毛澤東親自核準的。
1939年2月25日,是農歷正月初七(星期六),延安召開第一次技術人員新春晚會。毛澤東特出席并講話。他指出:今天開會,就是說明技術人員在政治上的地位,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我們是以政治管理技術,但沒有技術的政治是空的。一些人輕視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作,一些技術人員自己也輕視自己的工作,這都是不正確的。沒有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作,就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也不能建設新中國。
1939年12月1日,毛澤東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指出:“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這成為黨制定吸收、重用、優待科技人員政策的指導思想。
1940年3月10日,毛澤東出席延安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并講話。一個月后,他又出席八路軍后方技術干部及技術部門政治干部座談會并講話,闡述黨的科技政策。他講了技術工作對革命的重要意義,發揚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提高他們地位的重要性,并談到黨對技術干部的關心等。
194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秘書處召開直屬機關、學校在職的財政經濟及各種技術工作干部會議,毛澤東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說:召開這次會議,是向埋頭苦干與艱苦奮斗的財政工作干部、技術工作干部表示慰問和敬意。他還希望大家對黨的科技工作多提寶貴意見,以求不斷改進這方面的工作。
這期間,自然科學在毛澤東的頭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41年1月,他給遠在莫斯科的兩個兒子毛岸英、毛岸青寫信說:“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些政治”,“總之注意自然科學,只有自然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
中央軍委根據中央重用和優待科技人員的指示精神,于1941年4月23日,發出《關于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指示》,指出:“一個軍隊沒有大量的專門家(軍事家、工程師、技師、醫生等等)參加,是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組織(軍隊)的”。對于各種人才,一律以他們的專門學識為標準,給以充分的信任和實際的負責工作,如工廠廠長、醫院院長等,并在物質上給以特別優待。10月17日,中央軍委又發出尊重軍隊內技術專家工作的“訓令”,批評軍隊中把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對立起來、重政治輕技術的傾向。要求充分發揮技術專家的作用,保證技術部門的特殊需要,不惜重金,多方聘請專門人才。
1941年5月1日,毛澤東起草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明確提出:“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根據這一精神,《解放日報》連發兩篇社論:《獎勵自由研究》(6月7日)、《歡迎科學藝術人才》(6月10日),對幫助和鼓勵科技工作者自由獨立研究的方針和意義,進行了充分闡述;對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在邊區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有力論證;對黨的科技政策方針作了明確宣示。綱領和社論極大地促進了延安科技事業的發展。同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中央關于黨員參加經濟和技術工作的決定》,批評了黨內存在的輕視技術工作的觀點。號召黨員“誠心誠意的學習和熟練于自己的技術,使各部門建設工作得到發展”。同時,要求黨員要向專門家學習技術。
當時,延安急需醫務方面的技術人才。7月30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葉劍英,聯合向各兵團首長發出指示:“我軍醫務建設在技術上進步不大,今后應盡可能地吸收大后方與廣大淪陷區技術水平高深的醫務人才,不惜其津貼予以任用,政治上作非黨干部看待,生活上作專門家待遇之。”10月18日,毛、朱、王、葉致電華中局書記劉少奇,要他在蘇皖各地招收600至1000名知識青年來延安學習、工作,“如有熟練工人及技術人才更好”。
◆1942年3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技術干部季會上講話。
1942年3月23日,延安舉行了一次高級技術干部季會(每季一次),毛澤東到場講話祝賀。他強調技術建設的重要性,對于政治與技術不統一不合理的現象,必須立即糾正。他還認為,季會所提出的建議,如:成立邊區建設委員會、組織各種科學研究團體、設立工業學校、改良技術干部待遇等,是與目前中央號召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精神一致的,并贊揚了專家們敢做敢講的精神。在延安普遍開展整風運動后,許多干部抽調出來集中學習。4月,中央對干部的培養與使用作出具體決定,明確對有專門技能的干部不能輕易調動,以保證他們工作的穩定和創造。同時,再次批評了輕視技術工作的傾向。
在解放戰爭緊張進行中,黨中央仍然關心著工程技術人員。1948年6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工資問題的指示。它指出:有些地方出現把技術工人、技師與普通工人的工資拉向平均的傾向,“這是很不妥當與錯誤的”。抹殺工程師、技師、技術工人和普通工人之間的差別,實行平均主義的待遇,這種辦法必然阻礙生產積極性的發揮,使生產力不能發展。
總之,延安時期黨對科技工作非常重視,對科技人員采取了吸納、重用和優待的政策,盡量創造有利條件,幫助他們發揮技術專長,為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成立自然科學研究會
毛澤東作為發起人之一的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1940年2月5日在延安成立。這一天,延安的自然科學界和各機關、學校的代表1000多人共聚一堂,慶祝這個群眾性研究會的成立。會長吳玉章、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陳云相繼講話。正當陳云講話時,毛澤東悄然進入會場,陳云欲終止講話,請毛澤東上臺講話。毛澤東則堅持讓陳云把話講完再講。
陳云結束講話后,毛澤東在掌聲中登臺講話。他說:“今天開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我是很贊成的。因為自然科學是一個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中國自有人類生活以來都要吃飯,要吃飯就要進行生產,就有自然科學的萌芽”。“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人們為著要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著要在自然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毛澤東指出:“邊區的社會制度是有利于自然科學發展的”。他最后說:“馬克思主義包含有自然科學,大家要來研究自然科學,否則世界上就有許多不懂的東西,那就不算一個最好的革命者”。
◆1941年6月12日,《解放日報》刊發了《提倡自然科學》的社論。
毛澤東的講話近一個小時,對自然與社會、科學與自由、自然科學與自然哲學這些重要問題都做了重要論述,受到與會者長時的鼓掌歡迎。
自然科學研究會的宗旨是:進行自然科學的教育和研究,推進延安和邊區的生產事業和經濟建設,使自然科學為抗日戰爭服務。它有“章程”,對會員條件、權利、義務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研究會包括許多專業分會,如醫藥學會、農學會、地質礦產學會、機械電機學會、生物學會、化學學會、建筑學會等。
1940年8月,自然科學研究會召開理事會,總結半年來的工作,并規劃今后研究項目,進一步推動會員積極研究。此后,還組織過幾次學術性觀摩研討活動。1941年,會務活動更多、更切合實際,出現一批成果。
此外,1941年春,農林學家樂天宇根據朱德的指示,與李世俊、方粹農、陳凌風等發起,在延安成立了中國農學會,會員有30余人,樂天宇為首任主任委員。該會為邊區的農、林、牧業發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創辦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院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國共產黨辦教育的搖籃。
在抗戰的艱苦年代,由于日寇的侵略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陜甘寧邊區遭遇極大的困難。為了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面,黨中央要求邊區干部和部隊一面抗日,一面生產,并從各地調來一批懂得科技的知識分子和熟練工人,籌備生產軍民必需品的各種工廠。
黨為了培養更多革命知識分子,至1940年夏,延安已陸續創辦了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陜北公學(簡稱“陜公”)、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中共中央黨校(簡稱“黨?!保?、中國女子大學(簡稱“女大”)、安吳青訓班(簡稱“青訓班”)、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簡稱“青干?!保┑葞姿鶎W校,唯獨還沒有一所科技類的高等學校。1939年底,中央決定籌辦這樣一所學校。
1940年1月,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其中有科技界的代表出席,共商延安科技事業之發展。同時,在大會決議中也有發展科學技術的內容。2月5日,毛澤東在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縱論自然科學的重大意義,極大地鼓舞了延安科技工作者。他們認為科技人才是科技事業發展的首要因素,迫切希望創辦一所專門高等學?!匀豢茖W院,培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以促進邊區的經濟建設。這一呼聲,與中央的計劃完全一致。
在根據地辦學十分困難,不僅沒有圖書、儀器和各種教學設備,也沒有校舍和教員。只有依靠“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去創造條件辦學。這就是后來形成的延安精神,也是自然科學院的革命傳統。
◆延安自然科學院招生啟示。
1940年5月,延安自然科學院分別在《新中華報》(延安)、《新華日報》(重慶)刊登招生啟事,明確本院宗旨是“以培養抗戰建國的技術干部和專門技術人才為目的”,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一大批革命青年和知識分子沖破各種險阻紛紛來到延安,開始了創建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戰斗。
學校沒有校舍,學生就自己打窯洞。窯洞既是宿舍,又當做學習室。上課沒有桌椅,同學們坐在小木凳上,大腿當桌子,看書、寫字、做作業。冬天大家一起上山背柴,一起縫羊皮大衣,搓毛線,織毛衣。學習條件越艱苦,師生間的互助友愛精神越強。有時上級發一點特別照顧的東西,大家總是你推我讓,把方便讓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老院長、著名教育家徐特立,雖然年過花甲,卻徒步走一個l個來小時到校上班,為大家樹立了艱苦奮斗的榜樣。
本年9月,延安自然科學院正式開學,填補了延安沒有理工科高等學校的空白。李富春、徐特立、李強先后擔任院長。該院設中學部和大學部。大學部設物理(后改為機械工程)、化學(后改為化學工程)、生物、地質礦冶4個系。另外,該院還建有機械實習廠、化工實習廠、化工實驗室和生物實驗室等。在三年的時間內,自然科學院共培養出各種人才1千多人,并產生一批科技成果。
◆20世紀40年代初延安自然科學院全貌。
1943年4月,中央決定自然科學院并入延安大學,作為延大的一個分院,院長陳康白。1945年底,自然科學院遷往張家口,成為華北聯合大學的工學院。1949年遷入北京辦學,1952年1月,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5月,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理論聯系實際是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基本教學原則,學校經常組織師生進行科學考察和參加各種生產勞動。廣大師生響應黨的號召,為了革命和建設的需要,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學習,勇于創造,為各根據地和建國后辦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延安自然科學院,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培養了許多科技人才,推出了一批科技成果,創造了成功經驗,美名永留青史!
豐碩的科技成果
1939年5月,陜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開幕,第一次集中展示了近幾年邊區的科學技術成果,毛澤東出席了開幕式并講話。他說:“這次工業展覽中,有重工業、輕工業,有大工業、小工業,在邊區這樣困難的條件下做出這些成績來,是非常有意義的?!?/p>
1940年6月,教師樂天宇(1901-1984,后成為農林生物學家)等率領自然科學院和邊區農場等單位共同組成的森林考察團,歷時47天,跑了15個縣,對陜甘寧邊區的森林狀況作了系統、全面的調查,提出了制訂邊區森林政策的7項建議,同時為教學采集了兩千余件植物標本。特別有意義的是,他們在這次考察中,了解到南泥灣的荒地適宜開墾,便向中央提出了開發南泥灣的建議和方案,立即得到了中央的重視。毛澤東專門找樂天宇了解情況,朱德親自邀請樂天宇及生物系同學一起去南泥灣考察。后來,王震率359旅去墾荒,把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這對于克服邊區經濟困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2年毛澤東、朱德在延安同科技干部合影。
為了解決邊區用紙困難問題,自然科學院教師華壽俊、王士珍等深入造紙廠和延安地區,進行調查研究。他們經過大量調查和實驗,發現生長在邊區滿山遍野的馬蘭草可以做造紙原料,并且試制出馬蘭草紙。馬蘭草纖維多,韌性強,適于生產印刷、書寫、繪圖用紙,還可以做成吸水紙、濾紙等。1940年12月8日,《新華日報》報道說:“邊區滿山遍野的馬蘭草,卻變成了豐富的造紙原料,現已用了10萬斤馬蘭草造成了20萬張紙,印成各種書刊,邊區的新聞事業,獲得極大的幫助?!瘪R蘭草造紙成功,解決了邊區用紙困難的問題。這一創舉受到了黨中央、邊區政府的表揚。后來《解放日報》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等都是用馬蘭紙印制的。
由于敵人的經濟封鎖,延安的電器奇缺。北京、太原的敵人嚴令:即使賣手電筒給延安者也要“殺無赦”。據說1942年時,延安只有三四臺偷運進來的手搖發電機,供《解放日報》印制廠、八路軍總部、中央醫院用。延安無線電制造廠的技術人員林中、丁古等,發揚自力更生、打破敵人封鎖精神,硬是利用廢舊汽車皮、菩薩銅、炮彈鋼等材料,自己設計造出齒輪、彈珠盤、發電子、磁鐵等元件,最終制造出小型發電機。
在延安化學廠,科技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他們把羊油放到鍋里煮,加上苛性鈉讓它沉淀,上面就漂起能做肥皂的油。用這些油,每月可制造35000條“新華牌”肥皂,供延安軍政教人員使用,還可以銷售一些,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這些土法制皂中包含了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戰勝困難的毅力。另外,這個工廠還能制造粉筆、牙粉、精鹽、墨水等日用品。對于技術革新能手,每月給他們增加工資——一升小米,以資獎勵。工廠對科技工作很重視,除經常舉辦技術座談外,每月還抽出一定經費用于技術教育,成立了業余技術班。技術班分高低兩班,由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講課。由于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工廠生產實際,工人們學習情緒十分高漲。這樣,工廠成了學校,工人成了學員,有力地推動了生產的提高。這一成功經驗,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與推廣。
◆1983年3月,楊作才重返延安,在中央大禮堂前留影。
建筑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了許多驕人的成果,以楊家嶺中央辦公廳大樓和中央大禮堂最為有名。(一)中央辦公廳大樓:1941年建成,設計者是自然科學院的楊作才(建國后在中央建委工作)。依靠中央機關和警衛團的同志,自己動手采石伐樹建成。主樓3層,左右呈階梯狀,依次為3層、2層、1層,從上到下,逐層加長,型如“三”字;兩翼對稱,造型新穎,匠心獨運。從正面看辦公廳大樓,如飛機形,中間像機頭,兩側似機翼,所以人們稱之為“飛機樓”。一層是會議室(兼飯廳)和作戰研究室、中辦圖書館;二層是李富春、楊尚昆、王首道等辦公廳領導的辦公室;三層是政治局會議室。三樓與山坡間有木橋連接,通往毛澤東等領導人的窯洞。延安文藝座談會就是在一層西南頭不足120平米的會議室召開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在三層的會議通過的。毛澤東對辦公廳大樓的設計建成很高興,他面帶微笑,看著剛建成的大樓說:“這個樓就是我們的政治工廠,今后許多黨的文件和政策,都要在這里制造出來?!保ǘ┲醒氪蠖Y堂:它是延安一座標志性建筑,位于中央辦公廳大樓前面300多米處,設計者也是楊作才。當時沒有建筑機械,全靠干部們動腦動手于1942年下半年建成。這座穹窿式結構的大禮堂,長35米,寬30米,可容數百人。它體現了艱苦樸素、壯觀大方的民族風格;同時,又吸收了西方現代堂館的建筑學因素。它不僅有固定坐凳和寬大的主席臺,而且還有休息室(兼舞廳)和樂隊演奏臺。1944年6月,中外記者一行21人,在延安參觀中央大禮堂時,備加贊美。1945年4月,在這里召開了中共七大,同時首演了歌劇《白毛女》。
此外,建筑技術人員還舉行過多次研討會、觀摩會,探討窯洞的打法和格局的改進,現場評議組織部大禮堂、八路軍大禮堂的設計和建筑的得失,進行技術交流。
1944年6月,李維漢執筆寫了一份介紹延安的材料,題目是《陜甘寧邊區簡述》,后經毛澤東、周恩來審閱,發給中外記者。其中談到延安的工業狀況:“現有紡織、被服、陶瓷、玻璃、肥皂、火柴、造紙、印制、制革、煤礦、煤油、煉鐵、化學、機械制造與兵工等業。中心環節是紡紗與織布,煉鐵與制造。前者解決最大量需要;后者為工業發展的基礎?!边@些都是延安時期的科學技術成果。
除了以上物質的科技成果外,還有許多非物質的科技論文和科普讀物出版,它們對于延安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如溫濟澤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刊《中國文化》1卷5期)、徐特立的《怎樣進行自然科學研究》(刊《中國文化》2卷4期)等。《西北兒童》《青苗》及《解放日報》等報刊,則刊登一些趣味性的科普作品和破除迷信之類的故事,普及科學知識。還應該特別指出,延安大眾讀物社(社長周文),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不僅出版了系列科普叢書,還組織了一些講座。他們的工作受到毛澤東的稱贊和鼓勵。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