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愛爾蘭國家廣播電視臺播出了一段讓全世界都意外的采訪畫面。
坐在鏡頭前的,是已經76歲的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政治家,竟然公開承認自己在白宮期間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我最后悔的就是讓烏克蘭放棄了核武器。"克林頓對著鏡頭說道,"如果他們現(xiàn)在還有核武器,俄烏沖突可能就不會發(fā)生。"
不僅如此,他還對另一個決定表示深深的懊悔——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低估了中國的發(fā)展?jié)摿Γ瑢е铝嗣绹缃竦谋粍泳置妗?
這兩句話,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這位前總統(tǒng)的認知。
要知道,這兩件事在90年代可都是他引以為豪的政治成就。
20多年過去了,為什么昔日的驕傲變成了今天的悔恨?
蘇聯(lián)解體后的"核遺產":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分家
1991年12月25日,蘇聯(lián)國旗最后一次從克里姆林宮降下。
這個紅色巨人的轟然倒塌,留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誰來繼承蘇聯(lián)的核武器?
當時的情況相當復雜。
蘇聯(lián)擁有約11000枚戰(zhàn)略核彈頭和15000枚戰(zhàn)術核武器,總量超過27000枚。
按照蘇聯(lián)解體時的地理分布,80%的核武器部署在俄羅斯境內,剩下的20%分散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三國。
最終,俄羅斯繼承了約17275枚核彈頭,成為名副其實的"核老大"。
烏克蘭分到了約4355枚核彈頭,包括130枚SS-19洲際彈道導彈(每枚攜帶6個核彈頭)和46枚SS-24洲際彈道導彈(每枚攜帶10個核彈頭),還有564枚空射巡航導彈和19架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
哈薩克斯坦得到了約2050枚核彈頭,其中包括威力巨大的SS-18洲際彈道導彈。
白俄羅斯則分到了約1220枚核彈頭。
這樣一來,原本只有美蘇兩個核超級大國的世界格局被徹底打破。
除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lián)的核老大地位,烏克蘭憑借4355枚核彈頭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核武器數(shù)量超過了中、英、法三國的總和。
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雖然核武器相對較少,但也都具備了不容小覷的核威懾能力。
美國一看這個局面,立刻緊張起來。
原本對付一個蘇聯(lián)就夠頭疼的,現(xiàn)在突然冒出四個擁核國家,其中三個還是政治不穩(wěn)定的新生國家,這簡直是核擴散的噩夢。
更讓美國擔心的是,這些新獨立的國家經濟狀況糟糕,連維護核武器的基本費用都拿不出來。萬一這些核武器流入黑市或者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后果不堪設想。
1991年12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緊急訪問了這四個國家,明確傳達了美國的立場:只能由俄羅斯一個國家繼承蘇聯(lián)的核武器。
俄羅斯當然樂見其成,誰也不愿意身邊有幾個核武鄰居。在美俄的共同施壓下,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很快同意放棄核武器,但烏克蘭卻猶豫了。
烏克蘭的糾結有其道理。
作為一個沒有天然屏障、夾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國家,核武器確實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但問題是,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慘痛記憶讓烏克蘭民眾對核武器心存恐懼,再加上獨立后經濟困難,光是維護這些核武器就需要天文數(shù)字的費用。
于是,烏克蘭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保留核武器會面臨民眾反對和經濟壓力,放棄核武器又擔心失去安全保障。
《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一份"廢紙"的誕生過程
面對烏克蘭的猶豫不決,1993年,克林頓上臺后立決定軟硬兼施。他先是承諾給烏克蘭提供大額經濟援助,條件是烏克蘭必須放棄核武器。
當烏克蘭仍然堅持保留部分核武器時,美國開始施壓,暫停了與烏克蘭的經濟合作。沒想到,這種強硬手段不但沒有奏效,反而激起了烏克蘭人的逆反心理,對核武器更加執(zhí)著。
美國意識到純粹施壓行不通,趕緊調整策略。
恰好這時烏克蘭國內政局發(fā)生變化,1994年經濟困難的總統(tǒng)克拉夫丘克下臺,庫奇馬接任新總統(tǒng)。面對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庫奇馬急需外援來穩(wěn)定局面。
美國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機會,開始大幅提高援助條件。
技術援助從最初的幾千萬美元一路提高到3.5億美元,專門用于拆除核武器的援助也達到3.5億美元。
為了保證烏克蘭不再反悔,克林頓還承諾額外提供2億美元援助。
最關鍵的是,美國承諾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1994年12月5日,美國、俄羅斯、英國與烏克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
這份備忘錄的核心內容是:烏克蘭放棄并銷毀核武器,換取美國、英國與俄羅斯對其國家安全及獨立的保證。三國承諾尊重烏克蘭的獨立、主權和現(xiàn)有邊界,不對烏克蘭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
從1994年到1996年,烏克蘭按照協(xié)議銷毀了境內所有核武器。
2001年10月,烏克蘭拆毀了最后一個地下導彈庫,正式成為"無核國家"。
當時的克林頓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認為既解決了核擴散問題,又給烏克蘭提供了"安全保障"。
然而,歷史證明這份備忘錄不過是一張廢紙。2
014年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時,美國除了經濟制裁和口頭譴責,沒有任何實質性行動。2022年俄烏沖突全面爆發(fā)后,美國雖然提供了軍事援助,但始終不敢直接參戰(zhàn)。
烏克蘭人這才意識到,當年的"安全保障"根本就是空頭支票。
中國入世之路:從"改造"到"被改造"的歷史逆轉
與此同時,克林頓還在推動另一個他認為對美國有利的重大決策——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的"復關"(恢復關稅貿易總協(xié)定締約方地位)之路始于1986年。
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迫切需要融入國際貿易體系。1986年7月,中國正式遞交了"復關"申請。
但美國并不買賬。
在美國看來,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加入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美國擔心中國一旦發(fā)展起來,會沖擊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上世紀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帶領西方國家對中國"復關"設置了重重障礙。
轉機出現(xiàn)在1993年。
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雖然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長期的軍備競賽也讓美國疲憊不堪。1992年,克林頓憑借振興經濟的承諾當選總統(tǒng),他需要為美國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
環(huán)顧全球,能給美國帶來巨大商機的市場并不多,而中國恰恰是其中最有潛力的一個。
1993年7月,克林頓在東京七國峰會上表示要"重新研究對華政策"。
同年11月,他邀請我國領導人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雙方開始就中國"復關"問題進行接觸。
1997年10月,我國領導人訪美;1998年6月,克林頓回訪中國。這次訪問讓克林頓看到了中國的發(fā)展?jié)摿Γ沧屗庾R到即使阻擋中國入世,也無法真正阻止中國的發(fā)展。
回國后,克林頓開始說服國會支持中國入世。
他的理由有三個:經濟上占領中國市場,安全上讓中國配合美國,意識形態(tài)上對中國進行"西化"。
但談判過程并不順利。
1999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訪美,雙方原本接近達成協(xié)議。但美國內部出現(xiàn)了分歧,財政部長等人認為可以從中國那里得到更好的條件,堅持要求中國開放更多市場。
美國甚至單方面發(fā)布了所謂的"聯(lián)合聲明",將許多中方未答應的條件公布于眾,企圖逼迫中國就范。
朱镕基總理當即表示這份聲明無效,并率團離開美國。
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中方決定終止談判。
直到1999年11月,雙方才在北京重新開始談判。這次談判極其艱難,朱镕基總理甚至連續(xù)幾天凌晨才休息。11月15日,經過最后的激烈談判,中美終于達成雙邊協(xié)議。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第143個成員。
當時的美國覺得占了大便宜。中國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允許外資進入,美國企業(yè)可以大賺一筆。
但現(xiàn)實給了美國響亮的耳光。
入世后的中國不僅沒有被"改造",反而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利用WTO規(guī)則,成功實現(xiàn)了產業(yè)升級,從"世界工廠"變成"制造強國"。
更讓美國難以接受的是,中美貿易中國長期處于順差地位。2017年,中美貿易逆差達到約3750億美元。
美國覺得自己被"坑"了。
2018年,特朗普政府正式對中國發(fā)起貿易戰(zhàn),對約37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最高達25%。
中國立即反擊,對美國商品加征關稅。
但貿易戰(zhàn)并沒有達到美國預期的效果。中國展現(xiàn)出強大的韌性,經濟仍然保持增長。
更重要的是,2017年至2022年,跨境人民幣支付增長了3.4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這直接威脅到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面對這樣的結果,克林頓當然要后悔了。他本想通過WTO把中國納入美國主導的體系,結果卻幫助中國成為了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后悔的真相:霸權衰落的焦慮
克林頓的這兩個"后悔",看似是對過去決策的反思,實際上反映的是美國對自身霸權地位衰落的深層焦慮。
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當初要求烏克蘭棄核,根本目的是維護自己的核壟斷地位。
但沒想到這個決定最終讓俄羅斯有了可乘之機,不僅沒有鞏固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反而讓俄羅斯重新成為歐洲安全的主要威脅。
在中國問題上,美國原本想通過經濟一體化控制中國,讓中國成為美國產業(yè)鏈的低端環(huán)節(jié)。
但中國不僅沒有被控制,反而利用全球化實現(xiàn)了自己的發(fā)展目標,成為能夠挑戰(zhàn)美國霸權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事件都向世界展示了美國承諾的虛偽性。
《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成了廢紙,讓各國對美國的安全保障產生懷疑。中國的成功發(fā)展,則證明了美國設計的"游戲規(guī)則"并不能永遠讓美國占便宜。
但問題是,即使重來一遍,克林頓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嗎?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決定都符合美國的短期利益。
烏克蘭棄核確實降低了核擴散風險,中國入世也確實讓美國企業(yè)獲得了巨大利益。
美國不可能預知20年后的變化,更不可能為了未來的風險而放棄眼前的利益。這就是大國博弈的殘酷現(xiàn)實——每個決定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克林頓的"后悔",充其量只是一個老政客的事后諸葛亮。
他想通過這種方式,為美國當前的困境找個替罪羊,仿佛一切問題都是因為當年的決策失誤。
但歷史不會因為他的后悔而改變。
美國霸權的衰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多極化世界的到來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的反擊,都不是美國通過調整某個政策就能改變的。
這是實力對比變化的結果,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克林頓可以后悔,但時代的車輪不會倒轉。
參考資料:
- 《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9月
- 《中國入世十周年:石廣生回溯中國入世的艱難歷程》,商務部網(wǎng)站,2012年4月
- 《朱镕基與美國"入世"談判內幕》,改革大數(shù)據(jù)服務平臺,2011年9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