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一再證明,所謂強者,所謂“最猛大丈夫”,不過是那些不肯向命運妥協的人
近日,一篇博士論文致謝感動了一眾網友。據報道,文中作者自述,他來自小山村,12歲開始跟著老爸下小煤窯挖煤,經過兩次高考,19歲考上了專科,后來專升本,本科學習地質工程,考了研,學習采礦工程,還讀了博。
↑論文致謝全文。
這幾年,年年有論文致謝出圈,可“挖煤小子”的逆襲記卻別有味道。如其所言,高中畢業后的打工經歷可謂豐富,諸如建筑工地綁鋼筋、高速公路鋪瀝青、煤礦上扛炸藥、小餐館里提桶清桌,無不是對艱辛人世的打探和體會。
坦率地說,他吃過的苦,多數人未必吃得下來。網友稱他是“最猛大丈夫”,是有道理的。不過,在我看來,這篇論文致謝觸動人心、啟迪心靈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了“勵志”的層面。
換言之,如果我們只以“吃苦”的視角來觀察他人的經歷,可能是一種資源浪費。畢竟,他在論文致謝部分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升華了的情志:以接受磨難的代價,換來和別人坐在同一間教室的機會;以不斷接受更好教育的模式,改變命運,改寫人生坐標。
事實上,經過一番身體力行的打拼,他讓父母減少了負擔。更重要的是,在以并不“猛”的身軀“丈量”大地的過程中,他在學業上不斷進階。專升本的選擇,堪稱關鍵性的轉折。彼時,他一定面臨著抉擇:是就此轉場社會,還是繼續“上山”?顯然,很多同齡人選擇的是“下山”就業。這種選擇當然有利有弊,不過,對一個志在抵達更高峰的人而言,走完全程的誘惑是無法拒絕的。同時,繼續走向清寂的“學涯”,意味著他還要吃更多的苦。但這種堅持,也帶來了更多的機緣。他在本科所學,以及圍繞采礦工程做學術研究,很難說沒有煤礦經歷的鋪墊。
人的經歷并不是一種“玄學”,但經歷本身涵蓋著學問、經驗和趣味。一個人唯有不斷感觸社會枝蔓,不斷接觸新知,不斷打通外界和內心,方能讓自己變得成熟,并真正覺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就此而言,這位作者的經歷,也向更多的處在迷茫中的人發出了有益提醒:與其空想,不如去做實事;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專注于夢想。在迷茫中的摸索,可能會摔跤,可能會受傷,但絕不會讓一個人一無所獲。而顯然,這位作者的經歷無可復制,旁人也不必非得像他這樣做。奮斗的模式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外賣詩人”王計兵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和寫作的經歷,實際上也向人們展現了一篇無字勝有字的“論文”,而他在人生出彩之后所表達的感謝之意,何嘗不是一篇精彩的“論文致謝”?
來人世一遭,每個人都接到了書寫“論文”的任務。抓到“不咋樣的牌”甚至“一手爛牌”后,是灰心喪氣、隨大流,還是跳出固有的“牌局”、剪斷退路,在新的天地里重新證明人的潛力,是一大考驗。事實一再證明,所謂強者,所謂“最猛大丈夫”,不過是那些不肯向命運妥協的人。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白駒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