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工科博士的一篇論文減肥法火了。不靠基金、不靠小鼠,自己研究自己,并寫出一篇「論文」.......
該「研究」中,作者通過 29 天的游泳和飲食控制,成功減重 6 斤,并將整個過程以科研論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他詳細記錄了每日的運動軌跡、體重數據以及飲食搭配,并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減肥方法。
圖源:中國青年報
研究中,他特別關注了「欺騙餐」對減重的影響,發現平均每 4.5 天一次的欺騙餐對減重有負面作用,反而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看來科研人發起狠來,連自己都能研究。除了研究自己的體重外,科研人還能做出哪些離譜的實驗?
自己研究自己……的精神狀態
讀博士一時爽,一直讀博士一直爽,終于有博士研究自己的精神狀態了。
瑞典隆德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讀博可能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1]。而作者也正是精神狀態岌岌可危的博士們——四位作者均擁有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勞動、性別經濟學,家庭金融和應用微觀經濟學。
大家通過分析瑞典全民處方數據庫,比較了博士生與持有碩士學位的個體和普通人群使用精神藥物的情況。
博士使用精神藥物的趨勢 圖源:論文截圖
研究發現,博士生在開始讀博后,領取精神藥物的比率顯著上升,到第五年時增加了 40%。
事件研究之后,研究人員按研究領域和學生特征又進行了異質性分析。
盡管男性和女性博士生的藥物使用率都有所上升,但由于男性基線發病率較低,讀博士的影響在男性中更為顯著!
此外,年長的博士以及在攻讀博士學位前已有精神藥物使用史的個體,在博士學習期間更可能繼續使用這些藥物。
研究一下愛吃的食物吧
當一個「吃貨」是科研人,那么他除了吃龍蝦,還會考慮「一只小龍蝦能吃的肉只占兩成,大部分殼以往都浪費了,怎么使用它治污呢?」
2024 年 5 月至 11 月,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鄧紅兵教授團隊「火啦」,課題組同學不僅可以狂吃并分析大量小龍蝦,拿到了小龍蝦和微塑料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連續 3 次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吸附 PS 微球后的材料 圖源:論文截圖
據說為了收集足夠的小龍蝦殼以推進研究,研究團隊在短短兩天內解決了 200 斤小龍蝦的食用任務。這項研究在內的過去兩年里,課題組總計「消耗」了約 600 斤小龍蝦。
鄧紅兵教授團隊
而該研究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鄧紅兵教授團隊通過簡單的酸堿處理,可以將小龍蝦殼轉化為能有效捕獲微塑料的甲殼素,且不會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2]。
研究一下敬愛的導師們
讀研讀博做實驗,少不了一個關鍵因素——導師大人。你是否也偶爾對導師心生不滿?
一項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的研究深入探討了美國 142 所院校中 2161 名理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研究指出,與教學任務相比,研究工作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更大,尤其是導師的嚴厲 PUSH 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對學生傷害最深[3]!
經歷導師嚴厲批評或責罵的學生中,有較高比例報告了心理健康問題加劇。
相反,獲得情感支持,尤其是在研究進展中得到導師的積極反饋,能顯著緩解學生的焦慮和抑郁癥狀。
焦慮和抑郁對研究生研究和上課的影響 圖源:論文截圖
研究一下在實驗室吃飯,且不刷碗
實驗室禁止吃飯!這一禁令在科研中也要被打破了。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研究團隊為了解讀古代食譜,讓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大擺宴席」,且不刷碗。
研究團隊選擇了 7 只未上釉的陶鍋,設定了由玉米、小麥和鹿肉等不同食材組成的初始食譜和最終食譜。7 位科學家每人使用一口鍋,每周根據設定的食譜烹飪一次,持續一年,共 50 次[4]。
一年沒好好刷過的鍋 圖源:論文截圖
每次烹飪后,陶鍋僅用清水沖洗,不徹底清洗,以模擬古代人不刷鍋的情況。在實驗結束時,對陶鍋內的殘留物(包括燒焦的食物殘渣、內壁的薄層殘留物和鍋壁吸收的脂類)進行采樣和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燒焦的食物殘留物反映了最后一次的烹飪情況,而吸收的脂質殘留物則反映了器皿的使用歷史。
這些發現為考古學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分析古代烹飪器具中的殘留物來推測古人的膳食組成~
科研人發起狠來真的是無所不研究,還有哪些研究讓你眼前一亮?快在評論區留言吧!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
[1] Sanna Bergvall, Clara Fernstr?m, Eva Ranehill, Anna Sandberg.The Impact of PhD Studies on Mental Health-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Study.SSRN
[2] Yang Wu et al.Revivable self-assembled supramolecular biomass fibrous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microplastic removal.Sci. Adv.10,eadn8662(2024).
[3] usch, C.A., Wiesenthal, N.J., Gin, L.E. et al. Behind the graduate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science. Nat Biotechnol 42, 1749–1753 (2024).
[4] Miller MJ, Whelton HL, Swift JA, Maline S, Hammann S, Cramp LJE, McCleary A, Taylor G, Vacca K, Becks F, Evershed RP, Hastorf CA. Interpreting ancient food practices: stable isotope and molecular analyses of visible and absorbed residues from a year-long cooking experiment. Sci Rep. 2020 Aug 27;10(1):13704.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