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所經受的苦難必定非常人所能承受,而在益陽農村的一位少年,正是這一句話的真實寫照。
原本就命懸一線的他,還有一個殘疾的父親,一個智障的母親,如果沒有當年好心人的幫助,這個少年恐怕很難活到高考這一天。
好在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最終他考出了642分的好成績,不過卻因為他報考的學校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那么這個少年究竟經歷了什么事情?他又報考了哪一所學校呢?
有些人的童年是蜜罐,周糠順的童年,是被一塊巨石砸中的廢墟。
十年前的一場意外,腸子斷了腦子也震了,這樣的意外對于任何家庭這都是頂梁柱要塌了的災難,何況是他家。
據了解,周糠順的家庭條件十分艱苦,他的父親拖著一條殘腿,掃地撿破爛,而他的母親智力有礙,藥不離身。
那筆手術費,像一柄懸在頭頂的手術刀,隨時會落下,切斷這個孩子所有的未來,數字冰冷,而現實更冰冷,壓得這個家連一絲喘息聲都發不出來。
在這樣絕望的情況之下,一封歪歪扭扭的信,成了唯一的稻草,那就是他的父親寫下的求助信,也是周糠順父親用瘸腿刻下的承諾。
求助信傳開,錢也一塊、十塊、一百塊地匯了過來,來自老師同學,來自親戚朋友,更來自許多連名字都不知道的陌生人。
人性里最暖的光,往往是在最黑的夜里被點燃的,這不是普通的捐款,這是一場社會范圍內的“天使投資”。
要知道這些善款可都是不求回報,不計得失,只為把一個墜落的生命重新托舉起來,這下理解為什么說周糠順欠下的是“人命債”了吧。
而周糠順的父親,拖著那條不便的腿,一筆一劃把每一份善意,每一個名字,工工整整地抄在本子上。
對于周糠順的父親的做法,網友們都盛贊那不是記賬,而是刻碑,他把這份天大的人情,刻進了骨頭里。
這就像是給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給整個社會都立下了一張無聲的字據:這筆“債”他們將來都會一筆一筆還的。
當年的善款救了周糠順的命,但他的“還債”之路,才算真正開始。
周糠順活了下來,也從此背上了一份甜蜜的負擔,他知道,那些錢是無數人的期望,他得對得起這份期望。
他沒有優越的條件,甚至沒有像樣的書桌,當別的孩子在虛擬世界里廝殺時,他可能還在為一道解不出的數學題死磕。
但是貧窮沒有讓他自卑,反而成了他的燃料,他的身上比別人天然的多出了一份責任,他咬著牙走了十年的路,留下的一串腳印。
當然這條路他不是一個人,因為母親常年住院,開早餐店的伯父伯母把他接到家里,一日三餐,寒來暑往。
這一份親情的溫度,為他擋住了生活最刺骨的寒風,這十年是社會投資的“發酵期”,周糠順用汗水和倔強,讓這筆善意不斷“增值”。
那么周糠順究竟是如何回報所有的好心人,回饋整個社會的呢?
就在今年高考,周糠順的分數定格在642分。
這個數字,像一聲清脆的回響,震動了十年前的那個時空,它告訴所有曾伸出援手的人,當年的投資,沒有打水漂。
這不只是一個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入場券,更是他對那本“情義賬”交上的一份中期答卷,筆漂亮的“利息”,既響亮又提氣。
這分數里,有他自己的十年寒窗,有伯父伯母的日夜辛勞,有父親刻在紙上的每一筆虧欠,更有十年前無數陌生人那份不求回報的善良。
周糠順用一張考卷,替所有好心人,考出了一個公道,而查完成績,真正的選擇題來了,周糠順會報考哪一個大學呢?
很多人都會認為,有這么好的成績,肯定是要去軍校當中,因為軍校的話可以免學費,有津貼,畢業就是鐵飯碗,能最快速度讓家庭翻身。
可以說替周糠順操心的人們,早就已經為他打算好了將來,認為軍校才是“最優解”。
但周糠順得第一志愿是北京郵電大學,消息一出,很多人替他“可惜”,軍校這個看起來萬無一失的選擇,才是大眾眼中“寒門貴子”最穩妥的劇本。
其實,周糠順之所以沒按劇本走,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盤算,選擇北郵盯著的是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是靠自己的專業技能,真正撬動家庭命運的可能。
更何況周糠順本人也想去北京看看,看看那個只在書本里見過的天安門,這是一個年輕人基于現實,忠于內心的選擇,或許它不夠“聰明”,但足夠真誠。
周糠順很清楚,報答社會不是簡單地找個安穩工作,而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更有用的人。
今天他選擇一個能讓他變得更強的平臺,在未來他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幫助那些和他曾經一樣無助的人。
而這才是對那本“情義賬”最長遠、最負責的“分紅”,周糠順的故事還在繼續,那本刻在心里的賬本,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讀著周糠順的故事,是不是令人不由想起另一個寒門學子龐眾望,同樣是家庭條件不好,同樣是考出了不錯的成績,那么如今的龐眾望又如何了呢?
轉頭看看龐眾望,他的故事在另外一個圈層里同樣回響:原本先天心臟病、后天家庭困頓,八年前撿廢品交學費、補貼家用。
而現在的龐眾望,如今已經是清華的深研學子,擁有多項專利,還把專利收益全部捐出,設立公益基金,用母親的名字資助大山里的孩子。
不僅如此,現在龐眾望也已經擁有了新的身份,身在科研第一線,他說科研報國可以惠及更多人。
從“選擇科學報國”到“把小我融入大我”,龐眾望做到了他的回答——科研、公益、初心。
而周糠順也正在踏出同樣一步,不是止步于641分,也不是步入既定的“鐵飯碗”,而是選擇培育自己、學技術、走更結實的路。
周糠順和龐眾望兩個人的路徑雖不完全相同,但像是一條寬闊馬路上的兩輛車,都在向前,也都沒停下來。
周糠順的未來,不再是追逐安全感的速成劇本,而是一次次用技術證明自己的過程,比軍校更實在的是,他選擇了專業成長。
他背負的是社會的期待,不是自己扛不動的高校標簽,至于龐眾望的故事,則是把“科研報國”做成行動,把小山村孩子的命運連到國家發展的大局。
他用專利、基金和科研成績,把感激變成善意的擴散,這是“從被幫助到幫助他人”的跨越。
在這條道路上,誰也不清楚下一步會怎樣。但有一點很清楚,那些曾經被社會的善意所拯救的人,沒有選擇曾經的劇本。
他們選擇了承擔責任,把社會的點滴信任,串成生命接力棒,周糠順的十年,是種種善意的發酵期,而龐眾望的今天,是火焰中重新塑造的科研人生。
讀到這里,可能會期待,希望十年后的周糠順,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無論是成為工程師、研究者、公益人。
他或許不會一步登天,但那份“情義賬”,會變成推動他不斷往前的動力,直到他有能力撥動別人命運里最脆弱的部分。
他欠的不只是“債”,更是一個社會的未來,那未來也正在他一步步走出的路上,慢慢亮起來。
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每一次與人為善,都不是一次性的消耗,而是一顆種子,你不知道它會在哪片土壤里,經過怎樣的風雨,最終開出多么絢爛的花。
周糠順的故事,是一場關于堅持與夢想的傳奇,從貧困的家庭到高考的考場,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輝煌。
盡管身處逆境,但他沒有選擇抱怨,而是把每一次的跌倒當作起飛的動力,642分的成績,不僅是對自己十年寒窗的回報,更是對社會無私幫助的感恩。
他沒有選擇那條看似更穩妥的捷徑,而是選擇了更能實現自己價值的道路,北京郵電大學。
未來的路,或許依舊不易,但周糠順已經用行動證明了:只要心中有夢,腳步就能跨越任何艱難險阻。
這個少年,正在書寫著屬于他的精彩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無論出身如何,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