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云變幻的臺灣海峽,隨著島內分裂勢力新頭目的“臺獨自白”愈發露骨,戰爭的陰影似乎從未如此迫近。令人費解的是,面對這赤裸裸的挑釁,我國大陸方面卻顯得異常沉著,并未采取外界預期的雷霆行動。
這種表面的“按兵不動”,讓一些人感到困惑,甚至讓島內的分裂分子產生了可以僥幸的誤判。
但這片平靜的背后,真的毫無波瀾嗎?
或許,這恰恰是一場更高明博弈的序章。一盤無聲的棋局早已鋪開,經濟的融合、軍事的懾壓、外交的圍堵,三條無形的繩索正在從不同維度悄然收緊,將“臺獨”的生存空間壓縮至極限。
那些年在島上攪風攪雨的人
臺灣,這片美麗富饒的島嶼,自古以來便是華夏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甲午戰爭后的一紙《馬關條約》,讓臺灣被迫離開了母親的懷抱,遭受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
二戰勝利后,臺灣光復,重回祖國版圖,本應是歷史的必然歸宿。
但是,隨后的國內解放戰爭造成了新的隔絕,國民黨集團敗退至此,形成了兩岸分治的特殊局面。
本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血濃于水的親情終將彌合歷史的傷口。
但島內一部分政治勢力的出現,開始處心積慮地切斷這條血脈連接。
這股逆流的始作俑者,便是被冠以“臺獨教父”之名的李登輝。此人主政臺灣期間,打著“民主化”的旗號,暗中行“去中國化”之實。
他拋棄了國民黨原有的“一個中國”理念,大肆鼓吹所謂的“臺灣主體意識”,并在1999年悍然拋出了“兩國論”的邪說,這無疑是為兩岸關系投下了一枚極其危險的炸彈,也為后來的分裂主義者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緊隨其后的是陳水扁,這位民進黨的代表人物,更是將分裂主張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所提出的“一邊一國”論調,相較于李登輝的“兩國論”更為赤裸和激進。
在他任內,推動“正名制憲”,試圖從根本上改變臺灣的法理地位,妄圖讓臺灣以一個所謂“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擠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
陳水扁時期的種種鬧劇,不僅在政治上是徒勞的,其個人最終也因貪腐問題身敗名裂。
在陳水扁之后,蔡英文的上臺則展現了另一種更為隱蔽和陰險的分裂手法。
她深知激進的“法理臺獨”風險巨大,便采取了“溫水煮青蛙”式的“漸進式臺獨”。
她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從文化、教育等領域入手,大搞“去中國化”的小動作。
比如修改歷史教科書,淡化甚至歪曲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接,試圖在年輕一代心中植入錯誤的國家認同。
同時,她極力迎合外部反華勢力的需求,將臺灣捆綁在美國的“印太戰略”戰車上,妄圖“倚美謀獨”。
這種切香腸式的漸進分裂,對兩岸關系的傷害是深層而持久的。
到了2024年,新上任的賴清德則徹底撕下了偽裝。
這位自詡為“務實的臺獨工作者”的政客,在其“5·20”就職演說中,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走得更遠。
他公然宣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對“兩國論”的無恥復刻和變本加厲的宣揚。
他還別有用心地炒作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企圖從根本上否定臺灣屬于中國的歷史與法理事實。
這些人物,從李登輝到賴清德,一脈相承地在分裂國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了阻礙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
咱們這邊瞧著沒動靜,其實一套組合拳早就打出去了
面對島內分裂勢力與外部干涉勢力沆瀣一氣的囂張氣焰,我國大陸方面在戰略上展現出了極大的耐心與定力,外界看來似乎是“按兵不動”,但這絕非無所作為,而是一種蘊含著東方智慧的、更為高明的長期策略。
這套策略如同一張細密的大網,從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個維度,不動聲色地收緊,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在時機成熟之時,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首先,經濟層面的深度融合,是這套組合拳中力道最沉重的一擊。
兩岸的經貿關系,早已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綁。
根據統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額常年占據其總出口額的四成以上,從早年大批臺商西進投資設廠,分享大陸改革開放的紅利,到后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再到大陸方面持續推出的各項惠臺政策,都在不斷加深這種經濟上的聯結。
臺灣的電子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雖然技術領先,但其產品的最終市場、生產鏈的諸多環節都與大陸密不可分。
臺灣的農漁產品,也曾一度將大陸視為最主要的出口市場。
這種經濟上的高度依賴,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它能夠有效對沖島內“臺獨”政客的政治操弄。
因為任何鼓吹與大陸“脫鉤斷鏈”的言論,首先傷害的就是臺灣工商界和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
當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一個果農的家庭收入都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息息相關時,他們自然會成為反對“臺獨”冒險行徑的堅定力量。
我國大陸正是通過這種“以經促統”的策略,不斷厚植島內支持統一、期盼和平的民意基礎,讓“臺獨”的經濟基礎被逐步瓦解。
其次,軍事層面的“圍而不打”,則是一把高懸于“臺獨”分子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我國人民解放軍近年來裝備技術和綜合作戰能力的飛躍式發展,全世界有目共睹。
從萬噸級驅逐艦如下餃子般服役,到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的批量列裝,再到福建艦等新型航母的下水,以及東風系列高超音速導彈等一系列“殺手锏”武器的部署,兩岸的軍事實力對比早已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更重要的是,解放軍的行動模式已經從過去的被動防御,轉變為主動塑造態勢。
所謂的“海峽中線”早已被我軍機艦的常態化巡航所打破,這在法理和事實上都宣示了臺灣海峽不存在任何分割線。
2024年5月,針對賴清德的“臺獨自白”,解放軍迅速組織的“聯合利劍-2024A”大規模演習,這次演習的范圍覆蓋了臺灣本島的北部、南部、東部,以及金門、馬祖等外島周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鎖臺”態勢。
演習科目包括聯合海空戰備警巡、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聯合精打要害目標等,清晰地向外界展示了解放軍具備“關門打狗”、阻絕外來干預的強大能力。
這種“圍而不打”的策略,其高明之處在于,它既避免了直接動武帶來的巨大代價和國際輿論壓力,又通過實戰化的演訓,不斷削弱臺軍的防御信心,讓島內民眾和“臺獨”勢力清楚地認識到,“臺獨”就意味著戰爭,而戰爭的結果是毫無懸念的。
回家的路雖然有點繞,但終點早已定好
最后,在外交舞臺上,我國更是通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進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擠壓。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也是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所確認的基本準則。
在這一原則的強大感召和我國綜合國力的影響下,臺灣所謂的“邦交國”數量逐年遞減,到2025年已是屈指可數。
近年來,洪都拉斯、瑙魯等國相繼宣布與臺灣“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或復交,每一次這樣的外交轉向,都是對“臺獨”勢力的一次沉重打擊。
這種外交上的孤立,使得臺灣當局在國際上寸步難行,無論是世界衛生大會,還是國際民航組織,都將其拒之門外。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雖然口頭上聲稱要“支持臺灣”,但其行動也始終小心翼翼,不敢逾越“一個中國”政策的紅線。
為了臺灣這個棋子而與日益強大的中國發生直接沖突,是它們其無法承受的代價。
通過這套外交組合拳,我國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對“臺獨”勢力極為不利的外部環境,使其“倚美謀獨”的幻想,變得越來越不切實際。
這一系列策略的綜合作用下,臺灣的未來其實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回歸祖國。
島內“臺獨”政客們為了政治私利而進行的種種操弄,或許可以在一時之間蠱惑部分民眾,制造一些波瀾,但終究無法逆轉浩浩蕩蕩的歷史大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民眾會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臺獨”不僅不可能實現,反而是一條會給臺灣帶來災難的絕路。
所謂的“民主自由”并不能成為分裂國家的借口,而依附于外部勢力,更無異于飲鴆止渴,最終只會讓臺灣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和犧牲品。
未來,我國大陸還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這一既定戰略。我們將以更大的誠意和善意,促進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深化融合發展,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參考資料:國臺辦: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不容外人置喙(兩岸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