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W.n
前言
臺灣問題一直是中國人心里的一塊石頭,1949年分開到現在,多少年過去了,臺島還是沒回到祖國懷抱。
就在202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又聊起了臺灣問題,話里話外透著新想法,立馬把全球的目光吸引了過去。臺媒《自由時報》直接喊“嚴防俄軍引爆臺海沖突”,搞得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臺媒為啥這么激動?
2024年6月,中俄在莫斯科高調續簽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條約》,普京當著全世界的面又把“一個中國”原則念叨了一遍,還點名反對任何“臺獨”小動作。這話聽著是給中國撐腰,可細琢磨,普京這是在給自己加戲。
俄羅斯現在被西方制裁得焦頭爛額,拉攏中國這個大伙伴那是必須的。2025年2月,俄外長拉夫羅夫跑來北京,記者會上直接開炮,罵美國對臺軍售是“破壞地區穩定”。
記得在2021年10月13日,普京在俄羅斯能源周論壇上說到兩岸關系時,提到“只要大陸持續提升經濟影響力,就能在不動武的情況下完成兩岸統一?!边@話挺有意思的。
對于普京的這番話,島內的綠媒可是相當緊張,甚至開始喊著“得防著俄軍在臺海搞事情”。不過,凡是智商在線的人,都能明白,普京其實并不是這個意思。
這就牽扯到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了,普京這話能不能實現?其實,大家伙兒心里都知道,增強經濟影響力這個說法聽起來挺好,但真正能做到還是有些挑戰的。
這種論調的出現,與民進黨當局近年來的操作手法頗有幾分相似。他們習慣于放大“外部威脅”,反復強調大陸“武統”的迫在眉睫,以此鞏固自身執政基礎,爭取外部支持。普京的表態,恰似瞌睡遇到枕頭,為這套敘事腳本平添了最新素材。
更有甚者,將俄羅斯軍艦的常規活動也強行關聯。近期兩艘俄國守護級護衛艦一度靠近臺灣所謂“24海里毗鄰區”,立刻引爆了中俄是否要在臺海搞“聯合戰備警巡”、俄軍會否“強闖領海”制造摩擦的激烈討論。
一根扯不斷的經濟臍帶
中國大陸連續二十一年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從2000年到2022年,雙邊貿易額從三百多億美元,一路飆升到三千多億。
這根經濟臍帶,牢牢系在臺灣的產業命脈上。以被臺灣視為“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為例,其高達65%的營收來自大陸市場。這意味著,任何政治上的“脫鉤”操作,都無異于一場精心策劃的經濟自殺。
看懂了這一點,臺灣島內某些政治人物和媒體的歇斯底里,就變得不難理解。他們之所以對普京一句話反應如此劇烈,渲染“俄軍介入”的末日場景,恰恰是因為內心深處明白,自己所鼓吹的政治理想,正在違背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和經濟現實。這種焦慮,源于對經濟引力的恐懼。
誰會為別人的理想買單?
將目光從島內移開,看看周邊。中國的經濟引力,是如何塑造整個區域環境的?
答案在東盟國家的選擇里。中國已連續十五年是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其經濟體量是整個東盟的六倍。這種壓倒性的規模差距,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虹吸效應。
所以,當美國極力拉攏,希望他們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時,東盟國家給出了集體性的務實回應:我們保持中立。這不是什么高深的政治智慧,而是一道極其簡單的算術題。
一邊是華盛頓的政治許諾與安全保障,另一邊是來自中國的、實實在在的貿易訂單、基礎建設投資和日益融合的產業鏈。對這些國家而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頭等大事。他們憑什么要為了別人的地緣政治博弈,犧牲掉自己國民的飯碗?
當務實主義壓倒政治正確
如果說東盟的選擇是出于地緣上的切近,那么遠在歐洲大陸的搖擺,則更能說明問題。
歐洲,作為美國最核心的政治盟友,在對華問題上卻始終表現出一種“精神分裂”。嘴上跟著華盛頓喊“去風險”,身體卻很誠實。德國車企無視本國政客的警告,持續加碼在華投資。荷蘭的光刻機巨頭ASML,頂著巨大壓力也要向中國客戶供貨。
因為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市場”,德國的汽車、法國的紅酒、荷蘭的設備,都需要一個龐大且持續增長的市場來消化。當法國抱怨中國的關稅調查可能影響其白蘭地產業時,這背后傳遞的信號再清晰不過:中歐關系的壓艙石,是牢不可破的經濟利益。
這種經濟上的深度捆綁,決定了歐洲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必然是模糊和中立的。他們可以在口頭上支持美國的價值觀,但絕不會為此付出讓本國經濟“硬著陸”的代價。
昨日的劇本,演不動今天的戲
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并非心血來潮,而是一種歷史性的路徑依賴。從當年的大英帝國,到后來的德國、日本,任何一個經濟上對其構成挑戰的崛起者,都會招來美國的全力打壓。今天,這套劇本被原封不動地用在了中國身上。
然而,時代變了,劇本失靈了。
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打了八年,結果卻像一記打在棉花上的拳頭。中國的對美出口額不降反增,科技專利申請量逆勢上揚。最諷刺的是,沃爾瑪這類美國零售巨頭,為了維持供應鏈穩定,不得不自己消化掉大部分關稅成本。用經濟手段扼殺中國經濟,這條路似乎走不通了。
經濟手段失效,軍事威懾的成本又如何?美軍內部多次進行的兵棋推演,結果令人沮喪。結論幾乎一致:一旦因臺灣問題與解放軍爆發直接沖突,美軍不僅可能無法阻止對方登陸,自身還將付出上萬人的慘重傷亡。
戰略協作背后的經濟賬本
中俄之間“無上限”的戰略協作,同樣能在經濟賬本上找到答案。
這段關系的關鍵轉折點,是2014年。那一年,俄羅斯因克里米亞事件遭到西方全面制裁,經濟命懸一線。也正是在那一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當西方世界對俄羅斯關上大門時,是中國這個體量已是其五倍的經濟巨獸,為俄羅斯的“戰略東望”提供了最堅實的底氣和最重要的經濟支撐。這早已不是什么意識形態的惺惺相惜,而是地緣政治天平上最冰冷、最現實的砝碼。
因此,普京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不僅是政治上的投桃報李,更是基于對力量對比的深刻洞察。他比誰都清楚,一個經濟上與世界深度綁定的中國,其所能調動的資源和產生的影響力,遠非軍事所能比擬。
所以,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普京那句話。
臺灣島內更新空襲指南、演練巷戰,與其說是對軍事威脅的真實反應,不如說是在這股強大經濟引力場中,因感到無法掙脫而產生的深度焦慮。
當然,經濟影響力要完全轉化為統一的最終動能,還需要時間的發酵,也取決于棋盤上的對手愿意付出多大的代價來逆轉這一趨勢。
那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古老智慧,距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答案,或許就藏在中國經濟的每一次脈搏跳動里,也藏在世界面對這股無法抗拒的引力時,最終寫下的選擇題答案里。
參考信源:
普京贏得大選后發聲!“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2024-03-18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