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趙麗穎地位可不是一般的低,她手握三座頂級視后獎杯,爆款電視劇更是數不勝數,可誰能想到,她的這份風光還沒持續多久,似乎就要被切斷了。
7月15日她剛官宣成了紀梵希的全球代言人,在她最不擅長的領域前進一大步,然而還不等她粉絲為自家偶像歡呼雀躍,紀梵希就出事了,有網友曝出紀梵希過往黑歷史,甚至還牽扯到易烊千璽,很快惡心的一幕就出現了,所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趙麗穎會因此受到牽連嗎?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一筆三年前的舊賬,為何陰魂不散?
趙麗穎代言紀梵希還不到24小時,慶功的香檳與聲討的戰火,就被同時點燃了。
時間回到2019年,紀梵希這個象征著優雅與前衛的法國品牌,因一款T恤在中國栽了個大跟頭。
這款T恤將香港、臺灣與國家并列的設計,像一根針精準地刺向了民族情感最敏感的神經,品牌“辱華”的標簽一夜之間貼滿全網。
當時風頭正勁的代言人易烊千璽,沒有絲毫猶豫,以一紙決絕的解約聲明與品牌劃清界限,這一舉動被視為年輕偶像的骨氣與擔當,至今仍是飯圈津津樂道的“高光時刻”。
互聯網不是三秒記憶,它的記憶遠比我們想象的長久,所以當趙麗穎官宣成為新任代言人的消息傳來,這筆塵封的舊賬被瞬間激活,憤怒的聲浪撲面而來,不少聲音都在質問她為何要“撿起別人扔掉的東西”。
有聲音批評她“為了利益忘記原則”,甚至還有人認為她的接棒,讓易烊千璽當年的堅守變成了一場“笑話”,這筆舊賬就像一個不散的幽靈,盤旋在這次合作的上空。
她的底氣,是作品還是流量?
漩渦中心的趙麗穎,似乎早已習慣了風浪,因為她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逆襲史。
從不被看好的農村女孩,到被嘲諷“土氣”的年輕演員,再到今天手握國際奢牌代言的頂流女星,這條路她走得并不輕松。
那么她的底氣到底從何而來呢?第一個毋庸置疑的就是作品。從引爆收視的《花千骨》,到被奉為經典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再到助她拿下金鷹獎、入圍飛天獎的轉型力作《風吹半夏》,一部部擲地有聲的作品,是她最堅硬的鎧甲。
這些角色,讓她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國民度,觀眾認識她不是因為緋聞,而是因為她塑造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
除了作品之外她還有流量,這是一種被作品和國民度反復淬煉后,沉淀下來的、極具黏性的商業號召力。
官宣之后,粉絲們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支持,線上她們刷起詞條,制作精美的宣傳物料。線下她們涌入專柜,用真金白銀的訂單,讓紀梵希的銷售數據一路飆升。
她從不用言語辯解,只用一部部作品,和一個個實打實的代言,構建自己的護城河,這種“悶聲干大事”的姿態,讓她在喧囂的娛樂圈里顯得尤為特別。
人紅是非多,惡心的一幕出現了
辱華這件事在我們眼中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紀梵希這件事上,大眾才顯得尤為憤怒,畢竟紀梵希辱華是真的,易烊千璽當機立斷解約也是真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紀梵希當天就發表了道歉聲明。
一個被許多憤怒的網友忽略,或是不愿看見的核心事實是:紀梵希,并非一個鐵板一塊的整體,它內部存在著兩條運營相對獨立的業務線——成衣線與美妝線。
三年前引發軒然大波的,是紀梵希的成衣線,而趙麗穎此次代言的,是其內部運營和歸屬都相對獨立的美妝線,就像一家大集團下的兩個子公司,賬目獨立,運營也各自為政。
更重要的是,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在當年事發時,紀梵希美妝線的官方渠道始終正確標注著“中國臺灣省”,品牌方也在風波當天就迅速道歉,并公開聲明擁護一個中國原則,這堪稱一次教科書級別的商業切割。
品牌試圖通過這種內部的“防火墻”,將歷史污點隔離在單一業務范圍,從而保全其他業務線的“清白之身”,為未來的市場拓展掃清障礙。
這一操作精明且有效,它給了支持趙麗穎的人們最堅實的“澄清”依據,也讓這場輿論戰從“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變成了一場“信息差”的博弈。
這就導致網絡上出現兩種聲音的對決,兩種立場的撕扯,一邊是“原則至上”的審判者。
在他們看來,品牌是一個整體,一處犯錯,全身皆罪,任何形式的后續合作,都是對歷史錯誤的“洗白”,他們堅信記憶不應被遺忘,更不應被商業利益所收買。
這種立場,帶著一種近乎潔癖的道德要求,不容許任何模糊與妥協,他們甚至會關聯起趙麗穎過往的其他爭議,以證明這次的“選擇”并非偶然。
另一邊則是“就事論事”的支持者,他們看到了品牌業務線的區隔,認可了美妝線的“清白”,并將這次代言視為對一位優秀演員專業成就的商業肯定。
他們認為揪著一個已經道歉且在另一業務線上并未犯錯的品牌不放,是一種“選擇性失明”,粉絲們的狂歡與門店的火爆,正是這種立場在市場層面的直接體現。
我們究竟在爭論什么?
當一場代言爭議,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我們爭論的早已不是趙麗穎,也不是紀梵希,這背后是公眾心中不同的幾把尺子在激烈碰撞。
一把尺子叫“歷史不容遺忘”,它刻度分明,零容忍,要求任何有損國家尊嚴的品牌都必須被永久釘在恥辱柱上。
另一把尺子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它更具彈性,認為在商業世界里,要看動機、看行動、看事實的全貌,允許犯錯者在改正后擁有機會。
還有一把隱形的尺子,就是關乎一個藝人的成長敘事,人們究竟是更愿意相信一個“草根逆襲,用作品說話”的勵志故事,還是一個“資本博弈,為利益折腰”的現實劇本?在這面棱鏡前,每個人都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顏色,也折射出了自己內心的標尺。
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認為要對紀梵希下的品牌一棍子打死?還是只針對出問題的品牌?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