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中方邀請,印度外長蘇杰生15日出席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并結合與會訪華。這是印度外長自2019年8月后首次訪華。
7月14日,蘇杰生先到北京與王毅外長會面。
蘇杰生此次訪華,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從蘇杰生的表態來看,他對推動中印關系發展是比較積極的。
印度大多數媒體對蘇杰生的中國之行給予正面報道,對中印回暖抱有期望。但民粹主義色彩比較濃厚的《德干先驅報》則不滿蘇杰生“低頭”。
蘇杰生在印度內閣是偏向西方的代表人物,但在特朗普上任之后,他的外交政策屢屢遭受挫折。7月1日,他去了華盛頓參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會議,但特朗普并沒有會見他(會見了沙特國防大臣)
魯比奧在與蘇杰生會談時,避開了印度最在意的關稅問題,使得蘇杰生想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美印關稅矛盾的想法落空。
美國還威脅要對采購俄羅斯石油的國家進行“二級制裁”(secondary tariffs),稅率達100%。
以前,美方一般都會針對中國進行炒作,但這次印度被點名了。
這令印度非常尷尬,一邊是“四方安全會議”,一邊是“敵人的伙伴”。
也就是說,蘇杰生從美國空手而歸。
對蘇杰生來說,他努力了多年的“融入西方”夢想破滅后,想維持自己在印度政府中的地位,必須創造新的外交成績。
無論他是否情愿到中國訪問,都沒得選。
但如果印度人以為這樣就能打開局面,創造“成績”,那他是想多了。
印度是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國家,它總是想兩頭吃,從尼赫魯到莫迪皆是如此。
所謂聰明,只是小聰明,“兩頭吃”說白了就是盡做些自相矛盾的事情,這令印度至少空轉了八年。
首鼠兩端
明明是一個發展國家,印度卻非要削尖腦袋向G7里面擠。
決定入亞投行,卻死活不愿加入“一帶一路”建設。
印度是南亞國家,與東南亞緊密相聯,卻拒絕加入東盟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印度是上合與金磚雙重成員國,但又是“美日印澳”四邊機制一員。
想要吸引外資拉動經濟,但自己親手打造了一個“外資墳場”。
印度其它首鼠兩端的小動作就更不用說了。
它總是琢磨怎么占別人便宜,又極度害怕被別人占便宜。
結果怎么樣?兩手空空,兩頭不討好。由于政策自相矛盾,功效也就被相互消耗掉了。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我們也歡迎印度加入。
但印度國內對“一帶一路”整個論調為“疑慮、警惕、排斥”。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邀請了印度,2014-2017年,莫迪的頭三年,中印關系還算平穩。
但莫迪卻缺席了,印度是全球各個新興經濟體當中唯一缺席本次論壇的國家。
印度心態非常扭曲:如果中國邀請它,它就會抱怨中國不重視它;如果中國邀請它,它就懷疑中國在給它“挖坑”。
印度錯過了2013年這一次絕好的機會。八年后,很多加入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有很多基建項目都已開花結果。
有人說,中國還好沒有幫印度搞基建。但中國得有個態度,不想把印度完全推向敵對的一面。反正它也不會加入。
印度還總是緊緊盯著中國,以為中國行,我也行。
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在這條海岸線2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有著中國70%的GDP、40%的人口、84%的外部直接投資,沿海省份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
印度認為自己也有漫長的海岸線,也有戰略縱深,努力一下,也能做到。
但中國內陸有大工業基地,有電力等能源輸送基線路,這是中國人多少年的戰略布局和建設,沒有偉人的高瞻遠矚,又怎么可能實現?
印度有什么?瞑想(瞎想)
現在中國的輪船制造、碼頭港口建設、裝卸系統、離岸資源發展、航道運輸、人才梯隊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遠遠超過了印度。
印度缺乏的海洋基礎設施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靠一點點小聰明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
“海上絲綢之路”對印度企業來說,處處都是商機,這跟印度大國雄心并沒有抵觸。
但印度卻以為自己在中美之間大跳印度舞,就能得到它想要的利益。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貍,它這套怎么可能管用。
當中國在南亞開發建設時,印度就緊張了。2015年3月莫迪去了斯里蘭卡,一邊掏錢為當地修建5萬棟房子;一邊給斯里蘭卡送巡邏艇。
條件是斯里蘭卡不要將漢班托塔港交給中國建設、運營。
但是,“一帶一路”不是軍事聯盟,而是長遠的經濟合作。因此,斯里蘭卡并沒有服從這個自封的南亞霸主。
印度人還有一個古怪的思維,以尼赫魯大學一些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沒有印度合作,則肯定建不成。
所以要趁機訛中國一把,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印邊界爭端掛上鉤。
腦袋拎不清的人才會有這種想法,這是能交易的嗎?中國全都要。
印度連巴基斯坦都打不過,還想跟中國在邊境動武?要是打起來,印度只會比1962年更慘。
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印度也是異想天開,要巴基斯坦改變中巴經濟走廊路線,它也不想想中巴是什么關系?
克什米爾地區打了幾十年,中國一直是支持巴基斯坦的,但在整個克什米爾爭端上,中國是中立的。
中巴經濟走廊肯定要經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如果克什米爾全部被印度侵占,那么,中國通過印度洋的陸路通道就被切斷了。
印度如果不爽,也應當主動來與中國合作溝通,看看有沒有修改路線的可能,賭氣畫圈圈有什么用?
印度還有發散性的“戰略思維”,它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是針對印度的策略,港口“珍珠鏈”目標實現后,中國海軍就可以在印度洋自由出入。
“珍珠鏈”觀點在印度很有市場:
巴基斯坦將瓜達爾港交給中國運營,將大大增強中國海軍的行動能力,然后是孟加拉國的吉大港項目,還有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尼泊爾的旱港Larcha等,這不就是“珍珠鏈”嗎?
中國海軍活動范圍擴大,就意味著印度海上活動能力受制。
在這種思維主導下,印度又怎么可能加入“一帶一路”建設?
它會覺得自己是在幫中國完成“珍珠鏈”,而不是我們認為的印度搭上“順風車”。
也是在2017年,當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戰略”后,印度就立刻撲向美國懷抱,因為它們找到了共同目標--給中國制造發展障礙。
2020年2月,特朗普訪問印度,那場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印度說“美印已經是堅定的盟友”。
美國搞MAGA,印度就要搞MIGA,讓印度再次偉大!(雖然它在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特朗普二進宮后,要甩掉印度了,要放棄“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因為這是拜登的“遺產”,特朗普毫無興趣,冷遇蘇杰生就是一種態度。
美國很可能還會放棄“印太戰略”,將力量集中到東亞地區,日韓是橋頭堡,東南亞是灰色地帶,而印度掉到了“第三種姓”。
另外,印度在印巴空中的慘敗,令美國極為失望。
巴基斯坦可能只有中國的兩成功力,你都打成這樣,要你何用?既然沒有用,美國就連一美元的利益都不會讓給印度,甚至還要往回薅。
中國呢,不傷害印度就已經不錯了。
所以,為了追回這八年,追加失去的時間,莫迪在拼命地往南美跑,往非洲跑……
以前他可不是這樣,到G7露個臉比什么都重要。
印度人的反向弧太長,八年才回過味來。
但一切都太晚了。
中印之間有很多矛盾,而且是長年積累的矛盾,想要解決,需要建立信任,這需要很長時間,這=不是蘇杰生一個態度便能冰雪消融的。
說句不好聽的,印度不是可以坐在中美俄這一桌的角色。
要跟中國打交道,它最好先搞清楚自己的地位,要做一些符合中國利益的事情。
否則,它還得空轉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