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政客們又做起了"冷戰美夢":當年能熬死蘇聯,現在也能熬死中國。
這話聽起來挺硬氣,但真經得起推敲嗎?
對此,一向謹慎中立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都忍不住開懟:這路子,走不通!
作者-水
30年前那"三板斧",是怎么把蘇聯玩垮的?
冷戰結束三十多年,那場沒有硝煙的較量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當年美國對蘇聯使出的"組合拳",確實堪稱經典:先是聯合沙特壓低油價。原本每桶30美元的石油,硬生生被壓到12美元。
要知道,蘇聯當時的外匯收入70%都靠石油出口支撐。這一招直接抽掉了蘇聯的經濟血脈,國庫瞬間見底。
緊接著是軍備競賽的"星球大戰計劃",聽起來科幻,實際上就是個金錢陷阱。
蘇聯被迫跟進,投入數千億美元研發同等技術,軍費占GDP比重飆升到17.5%。
這個數字有多夸張?現在美國要求北約各國提高軍費到5%都讓他們要死要活。
第三招是意識形態滲透,"美國之音"每天用俄語向蘇聯境內廣播18個小時。
僅1980年代就策動了超過200起反蘇集會,把蘇聯內部搞得雞犬不寧。
可這些招數管用,根本原因在于蘇聯自己的結構性缺陷。
重工業占GDP的61.2%,輕工業和農業全面萎縮,連面包都供應不上。
這種畸形結構下,美國稍一使勁,蘇聯就像紙糊的房子一樣垮了。
14億中國人 vs 3億蘇聯人:這賬不是這么算的
李顯龍為什么敢斷言美國這套對中國不管用?
首先看人口和市場規模,14億對3億,這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
中國的內需市場就是個超級緩沖器,外部沖擊來了還有回旋空間。
蘇聯那3億人口市場一旦受限,直接就卡殼了。
更關鍵的是經濟結構,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35%。
從高鐵到芯片,從新能源到航天,中國都能實現大規模自主生產。
蘇聯呢?說白了就是個賣石油的"資源倉庫",中國是制造萬物的"世界工廠"。
即便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在外部打壓下仍能持續突破。
華為被全方位技術封鎖后,硬是搞出了7納米國產芯片。
這要是放在當年的蘇聯,恐怕連起步都難。
制度韌性更是天壤之別,中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里展現出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
遇到問題就調整路線、優化機制,政策執行和修正能力非常強。
蘇聯后期那套僵化體制,哪里有這種靈活性?
美國想"脫鉤"?先問問華爾街和蘋果答不答應
現在的中美關系,早就不是當年美蘇那種涇渭分明了。
兩國經濟深度融合,真要"脫鉤",美國自己也得傷筋動骨。
蘋果失去富士康這個全球最大的代工廠,還能維持現有產能?
波音斷了中國的稀土供應,那些精密航空發動機還怎么造?
華爾街失去中國這個萬億級市場,那些金融大鱷能甘心?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越是想圍堵中國,中國的"朋友圈"反而越來越大。
東盟連續四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非貿易額20年增長了近20倍。
這和蘇聯當年靠軍事控制維持盟友,根本就是兩回事。
中國搞的是互利共贏,大家一起發財,誰不愿意合作?
就連美國的盟友們,也在中美之間玩起了"平衡術"。
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訪華,法國馬克龍緊隨其后,都在釋放什么信號?
歐洲國家心里明白,和中國對抗沒好處,合作才能共贏。
冷戰都過去30年了,還有人活在上世紀?
李顯龍的判斷擊中了要害:時代早就變了。
那個靠軍事對抗和意識形態對立主導世界的冷戰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現在是多極化的世界,不再是美蘇兩家"獨霸天下"。
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崛起,各國都在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
誰還愿意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大家都想左右逢源。
更重要的是,現在拼的不是誰能把誰搞垮,而是誰能給世界帶來更多機會。
中國的"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帶去了基礎設施和發展機遇。
美國呢?除了制裁還是制裁,除了圍堵還是圍堵。
哪種做法更得人心,一目了然。
美國國內問題一堆,種族矛盾、貧富分化、政治極化,哪個不是老大難?
還有心思到處搞對抗,這不是本末倒置?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套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接受。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現實需要。
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經濟復蘇,哪個問題能靠對抗解決?
結語
李顯龍這話說到點子上了:不是中國有多厲害,而是世界早就變了。
那個靠拳頭說話的冷戰時代,真的再也回不來了。
你覺得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里,中美關系最終會走向哪里?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