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風云變幻的歷史舞臺上,崇禎帝處死袁崇煥這一事件,宛如一記沉重的驚雷,震得后世對其背后的原因爭論不休。
1630 年三月十六日下午,崇禎在乾清宮暖閣與內閣輔臣等大臣商議處理袁崇煥問題,隨后又在平臺召集內閣、五府六部及各調查機構,共同探討對袁崇煥的處決事宜。
崇禎歷數袁崇煥 “托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兵臨城下時,又偷偷帶著喇嘛堅請入城” 等種種罪惡后,不顧眾多大臣的沉默,毅然宣布以剮刑處決袁崇煥,其家人也受到牽連。
這一決定,無疑將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道長城徹底推倒。那么,崇禎為何如此堅決地要處死袁崇煥?后世檔案揭示的真相,或許會讓你對這一歷史事件有全新的認識。
袁崇煥在明熹宗時期,就因寧遠之戰聲名大噪。當時,后金努爾哈赤自出兵以來,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卻在袁崇煥這里遭遇了重大挫折。《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實錄》記載,寧遠之戰后 “十年積弱,一旦挫其狂鋒”,努爾哈赤甚至坦言,除了袁崇煥,還沒人能打得過他。
如此輝煌的戰績,讓崇禎繼位后,對袁崇煥寄予了厚望。崇禎渴望迅速扭轉遼東戰局,于是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將遼東軍事全權交予他。
在一次召見中,崇禎急切地詢問袁崇煥平遼方略,袁崇煥自信滿滿地回答:“若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復?!?崇禎聽后龍顏大悅,承諾若能成功,將給予封侯重賞。
然而,當內閣輔臣們對這一 “五年復遼” 的豪言稱贊有加時,兵科給事許譽卿卻向袁崇煥私下請教具體方略,沒想到袁崇煥竟以 “聊慰上意” 回應。許譽卿提醒他若到時無法兌現該如何是好,袁崇煥這才意識到自己??诳涞锰罅?。
但話已出口,難以收回,此后他便向崇禎提出各種諸如武器裝備和物資糧草等要求,崇禎一概予以支持??缮钪鐭ㄔ诔绲澝媲?“浪對” 的許譽卿,還是上疏崇禎,建議重申法律,明示邊臣,若敵軍入境不能截堵、攻城不能入保,應按律逮捕,崇禎表示同意,這無疑為袁崇煥日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乙巳之變” 后,袁崇煥趕到河西務,與手下商議前往北京彈壓。副總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迎擊敵軍,不宜入都,并闡述了諸多合理理由。但由于此前布防失措,袁崇煥一時打亂了布局,根本聽不進去,堅持 “君父有難,顧不了這些,倘能濟事雖死無憾”。
結果本應在蘄州到通州一線擋住后金人馬展開決戰,卻弄成了 “縱敵深入”,將戰火引到了北京城下,引發了輿論的一致譴責。當時甚至有民謠諷刺 “投了袁崇煥,東人跑一半”。更糟糕的是,皇太極趁機散布謠言施行離間計,稱袁崇煥與后金密約,故意引建州兵進入內地。
此時的袁崇煥,不僅不知道自己已陷入皇太極的反間計,還因 “五年復遼” 的承諾倍感壓力。接到崇禎召見命令后,他穿著青衣戴著小帽進宮,見到朝臣便極力形容敵軍勢不可擋,希望朝臣提出城下之盟促使后金撤退,甚至說出 “東人此來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極矣” 這樣驚人的話,嚇得戶部尚書舌頭伸出久久不能縮回。
崇禎本就生性多疑,在這種情況下,對袁崇煥的懷疑更是達到了頂點。盡管此前崇禎對袁崇煥還表現出殷勤慰問,甚至將自己的貂裘大衣脫下給袁崇煥披上,但當袁崇煥提出將部隊引進德勝門修整時,崇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緊接著,崇禎對京城安全進行布防,一切準備就緒后,再次宣召袁崇煥。這次,崇禎突然變臉,下令將袁崇煥拿下審訊。袁崇煥的心腹愛將祖大壽目睹這一幕,驚愕得渾身發抖。大學士成基命磕頭請崇禎慎重,輔臣們也勸諫 “臨敵換將,兵家所忌”,但崇禎心意已決,稱 “勢已至此,不得不然”。
此后,性格暴烈的崇禎在得知城外防御工事潦草時,將負責工程的工部尚書逮捕入獄,牽連數十名官員,甚至有三位高官死在杖下。
袁崇煥之死,還與他擅自誅殺大將毛文龍有直接關系。毛文龍是明朝大將,天啟年間遼東失陷后,他占據皮島,被朝廷授為總兵官,升為左都督。皮島位于朝鮮灣內,戰略位置重要,毛文龍在此籠絡百姓為兵,兵力號稱十萬。
然而,他不僅每年向朝廷索要巨額餉銀,還從事走私貿易。雖與清軍有過交戰,但幾乎沒有勝績。朝中有官員彈劾他冒領糧餉,袁崇煥也曾提出派官員監管其財務,卻遭到拒絕,這讓袁崇煥對毛文龍印象極差。
掌握薊遼總兵大權后,袁崇煥的第一件事便是除掉毛文龍。他親自到毛文龍駐地閱兵,在毛文龍毫無戒備時,突然將其捆綁,宣布十二條罪狀后將其斬于帳前。
像毛文龍這樣的高級將領,即使有罪,袁崇煥也無權擅自誅殺。崇禎得知后非常震驚,但木已成舟,暫且接受了這個現實。可毛文龍之死,讓清軍沒了后顧之憂,敢于縱兵入關,崇禎自然要追究袁崇煥擅殺之罪。
此外,當時的輿論對袁崇煥也極為不利。清軍抵達北京城下后,一些達官貴人的花園別墅被蹂躪,他們對袁崇煥不滿,指責他不加保護。袁崇煥那句 “韃子此來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極矣”,本意或許是表明自己只能管朝廷大事,管不了為這些人保家護院,但卻極易被曲解。
一些人便在皇帝面前說他擁兵縱敵。再加上此前袁崇煥曾有與清軍議和的打算,雖目的是爭取時間整飭邊務,但朝廷不同意,于是有些官員便說這次清軍入犯是袁崇煥引進來的,目的是脅迫朝廷與清軍訂城下之盟。
當時北京民間甚至傳言 “殺了袁崇煥,韃子跑一半”,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在他被凌遲時,其肉被人爭而食之。
從后世檔案及各種史料來看,袁崇煥之死并非僅僅因為崇禎中了反間計那么簡單。他自身的 “浪對”、擅殺大將以及引發的輿論危機,都讓崇禎對他失望透頂。崇禎帝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在面對袁崇煥一系列讓局勢惡化的行為時,最終痛下殺手。
正如《明史》所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袁崇煥被殺,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明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袁崇煥與崇禎帝之間的這段恩怨情仇,成為了后人不斷探尋與反思的歷史謎題,時刻提醒著人們,歷史的走向往往在諸多復雜因素的交織下,悄然發生著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