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斯還在中國,美國那邊急了。
臺海問題被擺上桌,美國要求澳大利亞“必須表態”。
可澳方這一回不買賬,澳媒罕見齊聲表態:中國,比華盛頓更重要。
臺海“假設題”,澳大利亞拒絕答
7月13日,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一檔節目中,澳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被問及:
“如果臺海爆發沖突,澳大利亞會不會協助美國?”
康羅伊當場回應:“我們不會討論假設性問題。是否出兵,只能由當時的民選政府決定。”
這樣的回答顯然不是華盛頓想要的。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拿臺海問題做文章,也不是第一次逼澳大利亞選邊站。
從2024年底開始,美國就頻繁暗示盟友表態。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后,印太戰略明顯轉向前沿部署。
據路透社 7 月 12 日報道,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近期在與日澳兩國國防官員的會談中。
一直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亞明確表態,如果美國和中國因臺灣問題爆發戰爭,日澳將扮演何種角色。
而且,這種施壓是帶著具體要求的——軍事承諾、實際部署、態度表明。
澳媒罕見發聲:中國比美國更重要
但這一次,不只是政府表態,澳大利亞國內的多數媒體也站到了同一邊。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在 7 月 13 日和 14 日連續發文,猛批美國就臺海問題施壓之舉,指責美國正變成地區內新的 “攪局者”,逼迫澳大利亞做出艱難的選擇。
直言美國此舉是 “在盟友之間制造不必要的對立”。
《澳大利亞人報》更是點名:
“中國比美國更重要。”
這話放在十年前是炸藥包,現在卻成了輿論共識。
中國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占澳大利亞貿易總額近三分之一。
根據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數據,2024 年中澳貿易總額接近 3120 億澳元(約合人民幣 1.46 萬億元)。
而美國呢?
近年來,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大規模征稅改變全球貿易格局、背棄對外援助和多邊主義等,讓美國的盟友們逐漸心生疑慮和不安。
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也是深受其害,就比如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讓澳大利亞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迫使其尋求貿易多元化。
反觀中澳關系,近年來不斷升溫,此次阿爾巴尼斯訪華,率領多名巨頭高管,足以顯示出澳方對合作的強烈意愿。
一段歷史,換來一次轉向
這場轉向,并非一夜之間發生,還得回到2022年聯邦大選。
當時的總理斯科特·莫里森,因對華強硬立場頻頻引發爭議,封殺華為,炒作“病毒溯源”,甚至在聯合國場合公開指責中國。
當時中澳關系跌入冰點。
這些舉動雖贏得了美國的掌聲,卻在澳大利亞國內掀起了爭議的風暴。
經濟界早已警告,對中國“脫鉤”的代價沉重——從煤炭、葡萄酒到龍蝦、牛肉,幾乎整個出口體系都因中澳關系的驟冷而受到沖擊。
而普通民眾也逐漸意識到,對華關系一旦惡化,受損的不只是宏觀經濟數據,更是自己切身利益與就業機會。
民調顯示,莫里森時期親美且反華的外交路線,民意基礎迅速流失。
那一年的選舉,阿爾巴尼斯扳回劣勢,贏得執政權。
他在競選時說得很清楚:
“澳大利亞需要一位能修復外交關系的總理。”
上任后,他兌現承諾,推動中澳關系解凍。
2023 年 11 月,阿爾巴尼斯首次以總理身份訪華,打破了澳前政府長達七年的高層訪問僵局,重啟了中澳總理年度會晤機制。
2024 年,中國取消了對澳大利亞龍蝦等產品的進口限制,這一動作可視為澳方取消部分對華出口限制的體現,標志著兩國經貿關系重啟。
2025年再次訪華,此次他帶著能源、教育、金融、旅游等多個領域的高管一同前來。
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回到了現實主義軌道。
達爾文港之爭:表面強硬,實則平衡
不過,外交不是一邊倒。
在阿爾巴尼斯訪華期間,有一個話題并未公開提起,但在國內熱度不減。
那就是達爾文港問題。
2015 年,中國嵐橋集團以 5.06 億澳元租下達爾文港,租期 99 年。
但近年來,澳大利亞部分政客以 “國家安全” 為由,多次審查港口運營合法性,甚至揚言要收回控制權。
阿爾巴尼斯在競選期間也曾公開表示,一旦連任就會爭取收回該港口。
但時機很微妙,就在阿爾巴尼斯訪華的同時,相關評估程序也在推進。
中方對此已多次表態,認為這是一種歧視性行為。
澳政府對此保持低調,未在公開場合進一步刺激輿論。
有澳媒評論稱,這種做法是典型的“雙軌外交”,既不和中國徹底翻臉,也不完全放棄對國家安全議題的主導權。
合作歸合作,敏感歸敏感。
這恰恰反映出阿爾巴尼斯政府的戰略邏輯:在合作與對沖之間維持可控平衡。
合作回歸主線,經貿成最大黏合劑
阿爾巴尼斯此行重點不在政治,而是實打實的合作。
7月13日,他訪問了攜程集團總部,簽署旅游合作協議。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中國大陸赴澳游客86萬人次,同比增幅 26%,消費 92 億澳元(約合 430.0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 28%,約占澳短期國際游客總支出的 25%。
阿爾巴尼斯稱:“擴大我們與中國的旅游關系,將為澳大利亞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他還將在北京參加由國家開發銀行主辦的CEO圓桌會議,重點討論綠色金屬、科研、金融與清潔能源。
教育合作也在恢復。
澳大利亞高校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學生重返澳洲大學,國際教育出口收入明顯回升。
這些領域,是澳大利亞經濟的命門。
沒有中國市場支撐,澳大利亞很難維持當前的增長速度。
臺海不是澳大利亞的戰場
回到華盛頓關心的問題:臺海。
澳大利亞政府的態度其實已經很明確。
阿爾巴尼斯在上海落地后的記者會上也回應了相關提問。
他說:“澳大利亞不支持任何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
這句話看似中立,其實回避了核心——會不會出兵?
答案是,不表態。
澳防長康羅伊說得更透徹:“美國自己在臺海問題上都保持戰略模糊,卻要求我們表態,這不合理。”
從日本到澳大利亞,從日韓防務官員到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幾乎所有人都對美國的“假設題”表示拒絕。
日本防衛省也表示,很難回答“臺灣緊急狀態” 這個假設性問題,任何回應都將根據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律法規,根據具體情況實施。
沒有人愿意提前為他國的戰爭站隊。
對于美國聯合盟國試圖干涉臺海問題,中方已多次作出明確表態。
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
并強調,“臺獨”挑釁一日不止,反“獨”懲戒一刻不停。
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民意站在“現實主義”一邊
最近一項民調顯示,超過70%的澳大利亞人反對卷入臺海戰爭,超過80%認為中澳之間應保持積極合作關系。
這是阿爾巴尼斯政府敢于對美說不的底氣所在。
過去,澳大利亞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國。
現在,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強調“戰略自主”。
既不能當美國的馬前卒,也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這就是為什么,在阿爾巴尼斯訪華期間,澳政府一方面談合作,一方面保持對戰略資產的警惕。
不是“親中”或“反美”,而是做澳大利亞自己。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阿爾巴尼斯這趟訪華,是一次方向性的宣示。
面對美國的施壓,他沒有迎合。
面對中國的合作,他沒有退縮。
澳大利亞終于學會了,在大國之間走自己的路。
不是墻頭草,而是獨立草。
不靠站隊取暖,而靠利益定向。
在這場關于主權、現實和戰略的較量中,澳大利亞這一次,給出了自己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