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句話,是不是打心里不舒服!
英偉達CEO黃仁勛還高調參加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對著鏡頭宣布“H20芯片恢復對華出貨”,話音剛落,國內各大科技企業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紛紛砸下重金搶購,這批庫存高達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3億元)的芯片,瞬間被預訂一空。美財長、商務部長給出的理由,竟然是中企AI芯片已經達到H20水平;H20性能已經落后,沒必要禁運。
可短短幾天后,外媒突然曝出:英偉達不僅明確表示“H20供應有限”,還放話“不打算重啟生產”。這哪是“恢復出貨”?分明是讓中國企業幫他們清庫存!原來他們說的都是謊言!
從“救命稻草”到“燙手山芋”
H20芯片是個什么東西?說穿了,就是英偉達為了規避美國對華芯片禁令搞出來的“閹割版再閹割版”。它的“前輩”H100是全球頂級AI芯片,性能強悍,而H20為了符合美國“出口管制規則”,算力被砍到只剩H100的15%-30%,連海外市場都看不上,畢竟人家有更好的芯片可用。
今年4月,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突然禁止H20對華銷售,直接導致英偉達計提數十億億美元損失,股價暴跌6%;可轉頭到了7月,美財長竟然說,中國AI芯片已經達到了H20的水平。這話聽著像夸中國企業,實則藏著一把刀:既然你們自己能造了,那不如幫我們把積壓的H20庫存清掉?
更諷刺的是,英偉達一邊讓中國企業下單,一邊早就取消了在臺積電的H20產能預訂。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這批323億元的芯片就是“賣完就沒”的孤品。
有業內人士直言:“如果中企不下單,這些芯片只能砸在英偉達手里;可中企一旦買了,就等于把本該屬于華為、寒武紀等中企的百億訂單拱手讓人。”
中企為何“明知是坑還跳”?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H20性能這么拉胯,還是“一次性買賣”,中企為什么還要搶著買?
說到底,還是“卡脖子”的滋味太難受。AI大模型訓練、自動駕駛研發、超算中心建設……哪一樣離得開高端GPU?長期以來,許多企業習慣了“拿來主義”:英偉達的CUDA生態成熟,開發工具豐富,換用國產芯片不僅要重新搭建技術框架,還得投入巨額研發成本。
比如某自動駕駛公司負責人就曾吐槽:“用英偉達芯片,工程師上手就能干活;換國產芯片,光適配軟件就得半年,項目進度根本等不起。”
這種對“外國技術生態”的依賴,讓我們陷入了惡性循環:越依賴,越不敢換;越不敢換,國產芯片廠商就越難獲得市場反饋,技術迭代越慢。結果就是,我們用寶貴的稀土、市場換來了別人的“淘汰貨”,還得看人家臉色。
H20為何停產?
英偉達為什么急著清掉H20庫存?答案很簡單:資本永遠追逐利潤。H20作為“四年前旗艦芯片的閹割版”,性能早已落后,繼續生產只會占用臺積電的先進制程產能,影響更高端的H100、H200芯片出貨,要知道,后者每顆售價是H20的數倍,利潤空間大得多。與其讓H20爛在手里,不如包裝成“對華特供”,讓中國企業買單,順便還能賺一波“友好”名聲。
而美國的態度更耐人尋味:4月禁止H20時,說它“威脅國家安全”;7月允許銷售時,又說“中企芯片水平已達標”。這哪里是“規則”?分明是把中國市場當“提款機”,把中國企業當“冤大頭”。官媒早就點醒過:“不要對西方技術抱有幻想,抱別人的大腿,遲早會被一腳踢開。”
丟掉幻想,死磕國產替代
有人說:“等我們的AI芯片達到H100水平,美國總會恢復供應吧?”醒醒!看看華為的遭遇就知道了:5G技術領先,結果被全球圍堵;麒麟芯片剛追上高通,就被斷供光刻機。美國從來不是“技術慈善家”,而是“技術霸權者”,你的技術越落后,他越敢卡你脖子;你的技術越先進,他越怕你超越。
中企搶單H20的焦慮,恰恰說明我們必須咬緊牙關搞國產替代。這兩年,華為昇騰、寒武紀思元等國產AI芯片已經實現突破,雖然在生態成熟度上還比不上英偉達,但算力已經接近甚至超過H20。
就像京東方、長江存儲等中企,只要我們給國產企業多一點時間和耐心,少一點“拿來主義”的浮躁,憑什么不能在芯片領域闖出一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