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抵達北京,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中方以“提格接待”規格迎接,這場看似常規的外交活動,因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成了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
前不久,特朗普在北約秘書長呂特面前對普京拋出“50天期限”——若俄烏沖突50天內未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實施“100%關稅”,所有購買俄石油的國家也將面臨“次級制裁”。表面看,這是美國施壓俄羅斯的手段,實則藏著雙重算計:既想通過經濟重創動搖俄羅斯,又試圖用“次級制裁”切斷中俄石油貿易,分化兩國關系。
特朗普(資料圖)
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中國、印度是其最大買家。美國盯上這兩個國家,就是算準了中俄能源合作的緊密性。一旦“次級制裁”落地,中印若繼續采購俄石油,可能面臨金融限制、技術封鎖等連帶風險,中俄能源供應鏈穩定性也將受沖擊。更關鍵的是,美國一直將上海合作組織、“金磚+”等多邊機制視為“眼中釘”——這些組織里中俄是核心成員,近年來推動國際規則從“西方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削弱了美國的話語權。特朗普的制裁計劃,本質是想借經濟手段瓦解中俄合作,進而讓這些多邊平臺“散架”。
但美國的算盤剛打響,就被中方的行動“截胡”了。拉夫羅夫抵京,中方以高規格接待傳遞明確信號:中俄關系不會因外部壓力動搖。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會晤中特別強調“落實元首重要共識”“加強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相互支持與合作”“堅決維護兩國安全與發展利益”。這幾句話看似常規,實則是對美國分化企圖的直接回應——中俄不僅沒被“次級制裁”嚇住,反而要在上合組織等框架下更緊密協作。
特朗普(資料圖)
上合組織成立多年來,從最初的“安全對話平臺”發展為覆蓋政治、經濟、能源等多領域的綜合性機制,成員GDP總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超全球一半。美國之所以忌憚,是因為它打破了“西方中心”的國際秩序:這里沒有“教師爺”式的規則輸出,只有平等協商;沒有針對第三方的“小圈子”,只有共同發展的“大合唱”。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申請加入上合,“金磚+”合作機制也在擴容,本質上都是國際社會對“多元共治”的認同。美國越打壓,中俄越需要把這類平臺“做實做強”,讓更多國家看到“不跟西方走”也能發展的希望。
美國的制裁威脅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還因為其自身政策矛盾。特朗普一邊喊著“關稅戰沒贏家”,一邊又用關稅當武器;一邊說“要讓俄羅斯崩潰”,一邊又在“歐佩克+”談判中試圖拉攏產油國壓低油價——這種既要打壓俄羅斯、又要維持能源市場穩定的矛盾操作,本身就削弱了制裁的可信度。
更現實的是,中俄能源合作早已形成“互補閉環”:俄羅斯需要穩定出口市場,中印需要可靠能源供應,三方都有維護供應鏈穩定的共同訴求。美國用“次級制裁”強行切斷這種合作,只會讓中印更堅定地尋找反制手段,比如擴大本幣結算、推動能源運輸路線多元化,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進程。
特朗普(資料圖)
回到拉夫羅夫訪華的場景,中方“提格接待”的細節耐人尋味,每個環節都傳遞著“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的明確信號。這種信號對普京來說,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有分量——它告訴俄羅斯,無論外部壓力多大,中俄合作的戰略方向不會變,多邊機制的共同利益不會丟。
特朗普的“50天最后通牒”,本質上是一場“脅迫政治”的表演。但在國際關系中,真正的穩定從來不是靠威脅維持的,而是靠共同利益與合作共識。中俄加強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合作,既是對自身發展負責,也是對國際秩序公平正義的維護。當美國還在用“關稅大棒”四處揮舞時,中俄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靠打壓分化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