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海網消息,臺媒7月15日稱賴清德擬下月竄訪中南美洲3個“邦交國”,并“過境”美國紐約等地。臺外事部門雖未證實,但這類消息常由民進黨當局高層提前放出,目的是試探各方反應。對賴清德而言,竄訪“友邦”只是幌子,真正看重的是“過境”美國,以此顯示所謂“臺美關系”,并摸清美國對臺態度。
去年賴清德首次竄訪時,拜登政府態度冷淡,僅允許他“過境”關島和夏威夷。這讓他成為近三十年來首位就職后第一年沒踏上美國本土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還被島內網友調侃“在美國人面前只能當‘外交之孫’”。臺媒曾將臺灣地區領導人“過境”美國的待遇分為四個檔次,紐約是第一檔,且要看停留和過夜情況;洛杉磯、舊金山等華人多的大城市是第二檔;邁阿密、西雅圖等是第三檔;阿拉斯加、夏威夷和關島等本土以外地區是最差的第四檔。
特朗普(資料圖)
按這個標準,去年賴清德的“過境”待遇確實是“史上最差”。這次若能“過境”紐約和達拉斯,待遇看似有提升,但能否成行還是未知數。7月15日下午港媒就傳出,賴清德“過境”美國可能泡湯,因為特朗普正進行對華貿易談判,不想影響中美關系。而且美國特朗普政府對賴清德本就態度冷淡,之前連美國本土都沒讓他進。
如今特朗普政府在對華關稅戰失利后,正尋求緩和中美關系,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已確認,特朗普政府批準了H20芯片對華出口,要知道芯片領域是美國少數能對華施壓的領域,現在卻主動讓步。在這種情況下,賴清德想獲得美國支持,難度很大。為了能“過境”美國,賴清德恐怕要付出不小代價。和陳水扁、蔡英文一樣,他這次竄訪必然要“撒幣”。外媒提前透露,他可能會宣布向美國“大規模采購”民航客機,擴大進口美國農產品、加大對美投資也有可能。
賴清德(資料圖)
除了討好美國,對所謂“友邦”他也得“大方”。臺媒報道,按慣例他會在“友邦”宣布投資貿易或“援助”計劃,這其實就是“金援外交”。7月14日,巴拉圭總統潘尼亞當著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的面說,臺灣地區一直給巴拉圭“極其慷慨”的投資,希望推動更高層次合作,但巴拉圭“從不漠視中國(大陸)”。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賴清德加大“金援”,不然隨時可能拋棄臺灣地區。
而危地馬拉和伯利茲看到這種情況,大概率也會趁機向臺灣地區索要好處。賴清德的竄訪及“過境”美國行為,本質是兜售“臺獨”,搞“倚美謀獨”,大陸必然會反制。海外輿論也認為,大陸近期啟用M503航線的W121銜接線、制裁臺灣地區8家軍火商,只是反制的開始。如果賴清德不停止“臺獨”和“倚美謀獨”,臺灣地區還可能面臨新的“斷交潮”。
賴清德(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賴清德在島內的支持度也因近期事件受到影響。“丹娜絲”臺風上周重創臺灣地區中南部,臺南七股等地淹水、斷電數日,他遲至11日才去勘災。當地民眾希望臺軍幫忙清理家園,他卻回應不能什么事都靠臺軍,讓民眾十分失望,有人痛罵“這個政府在干什么”。而且當時臺軍正在進行“漢光演習”,臺當局14日才派替代役去臺南、嘉義協助。國民黨籍的臺中市長盧秀燕、臺北市長蔣萬安都對此提出了批評。
同時,臺灣地區7月26日將舉行“大罷免”投票。罷免能否通過,投票率是關鍵。民進黨當局對“大罷免”積極,卻在應對美國關稅等問題上消極,賴清德也被卷入其中。種種跡象表明,賴清德想通過“過境”美國尋求支持,不僅要付出巨大經濟代價,還面臨美國態度的不確定性,同時在島內也因自身行為引發不滿。他的這次竄訪計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