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一個疑問——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為何老四胤禛會從“九子奪嫡”中勝出,成為康熙默定的繼位人?
他憑借的究竟是什么?而康熙又看中了他哪樣?
是他得到了全劇第一謀士鄔思道的盡心輔佐,避免了在“奪嫡之路”上行差踏錯,這才一步步得償所愿。
還是在“九子奪嫡”中,隨著一位位皇子阿哥陸續退場,到了最后留給康熙可做的選擇并不多?
這篇文章將要揭秘的,就是老四會被康熙選中當繼位人的背后真相。
被康熙默定的繼位人
可以說,在老四意識到他很可能就是康熙默定的繼位人之前,他甚至都已經動了要學李世民的心。
當時,正值康熙六十八歲的壽辰,誰知在慶典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
在諸皇子敬獻壽禮的環節,時任大將軍王的老十四胤禵,所獻上的“壽字天石”,竟離奇地變成了一只“死鷹”。
由此,怒火攻心的康熙當場就昏了過去,奪嫡之爭隨之步入了最后的高潮。
事發之后,得知康熙大限在即,滿朝文武包括尚有奪嫡資格的皇子阿哥,都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以期從中窺探出些許“天心”。
而康熙卻似乎直接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明確答案”——
不僅沒有徹查老十四胤禵所獻壽禮一事,反倒下旨相繼免去了老四胤禛、老八胤祀以及幾位上書房大臣的差事。
這樣一來,包括老四和老八在內,一時間幾乎所有人皆懷疑,康熙有意傳位于在西北剛立下戰功的大將軍王胤禵。
為此,老八率先開始了圖謀“武力奪嫡”的準備。
緊接著,同樣有此打算的老四,也以用重禮送其離開的方式,去試探鄔思道是否愿意陪他鋌而走險。
就是在這個時候,老四竟從鄔思道的分析中得知,他才可能是那個康熙默定的繼位人。
在鄔思道的分析里,如果康熙默定的繼位人真是老十四,“死鷹事件”發生后必然會去深究,若是老十四所為,康熙勢必要重選繼位人;若非老十四所為,那就該為其洗脫冤屈。
可康熙卻將此事擱置不查,這就說明康熙根本無意傳位于老十四。
而之所以康熙會將老四和老八一同免職,也并非是為了給老十四繼位鋪路,反倒是在暗中相助老四。
要知道,老四是出了名的孤臣“冷面王”,康熙下旨將大家的權力整體削弱,是有利于勢單力薄的老四順利繼位的。
根據后續的劇情發展,顯然鄔思道這番對康熙帝王心術的揣測,是極其準確的。
正是有了鄔思道的這番分析以及相應的提醒,老四才得以在暢春園那晚有驚無險的繼位。
到此,問題來了:
通過對上述劇情的回顧,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直到“死鷹事件”發生后,鄔思道才從康熙的一系列應對措施里,確定老四就是默定的繼位人。
這也就是說,在“死鷹事件”發生之前,鄔思道并不確定,在他《登龍十二術》的輔佐下,老四已成功晉升為康熙心里默定的繼位人。
那么,康熙是從何時起默定老四胤禛為繼位人的,又為何要選老四為他的繼位人呢?
常人眼中的“四爺升職記”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關于老四胤禛是如何成為雍正皇帝的話題,是有很多種說法的,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常人口中所謂的“四爺升職記”。
這種升職記的歷程,若用形象的描述來概括,就是一條起伏很大的曲線。
在劇中,談及老四的這個升職記,起點便是康熙五十六年,黃河發大水,為了賑濟災民搶修河工,老四主動請纓,攜老十三到江南籌款賑災。
這一次籌款賑災,老四完成得非常漂亮,這是劇中老四第一次立功,也是唯一一次立功。
憑借此功,老四先老八一步獲封郡王,追平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的爵位。
可以說,一開始老四的確開了一個好頭,可隨后沉重的打擊就來了。
見國庫空虛,不久康熙就下旨要追比國庫欠款,為此還特意許出一個“親王”爵位的獎勵。
都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面對康熙許出的重利,在京的皇子阿哥卻誰都不愿意領下這個既有風險又得罪人的任務,反而紛紛舉薦老四來擔此重任。
見此局面,康熙只好急召老四回京,由此導致了“四爺升職記”中的第一次滑鐵盧。
為了完成這次艱巨的任務,老四可謂是徹底成為了“孤臣”“冷面王”。
可即便老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不惜得罪滿朝的功臣重臣,但任務卻還是在太子胤礽的干預下失敗了。
其實,即便沒有太子最后的干預,這次任務會失敗也早在康熙的預料之中。
不同的是,康熙本意是希望老四能在他的暗中配合下,多追回一些欠款,而非最終只追回來的三成。
但不管怎樣,任務失敗了,哪怕錯并不在老四,但老四還是因此跌入了谷底。
由此一來,老四算是完成了第一次的職場起伏。
而在這個階段,相對于老四只是暫時跌入了谷底,太子卻是即將徹底墜落。
得益于太子在追比國庫欠款中的一系列精彩表現,康熙終于開始質疑在多年之后,他是否應該將大位傳給這個太子。
許是太子真無繼位之命,康熙心中的質疑剛一產生,重創太子的“刑部冤獄”就被引爆了。
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推動了康熙做出放棄太子的決定,還讓審理此案的老八,被康熙以“12個字”的高度評語,封為“廉郡王”,一時間老八可謂是風頭無二。
隨后便是“九子奪嫡”期間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四爺升職記”中的一個重要轉折——“熱河狩獵”事件發生了。
熱河狩獵期間,在頂替太子招待外藩使臣之后,老八頭上的光芒瞬間被推到了極致。
可隨后,在圖里琛的告密下,老八誘審肖國興的事敗露,隨即就徹底失去了圣心。
緊接著,太子胤礽和鄭春華的事又被康熙撞破,由此引來了太子胤礽被廢、老大胤禔被貶庶人以及老十三胤祥被關理藩院的連鎖反應。
雖說,由此老四在短時間里失去了老十三這個助力,可得益于期間鄔思道的一招“隔山拜佛”,借弘歷的一句“大清第一巴圖魯”,無形中拉進了老四跟康熙之間的關系。
也就是說,從熱河狩獵開始,“四爺升職記”的那條曲線,又逐漸有了再次上升的趨勢。
這個趨勢在“滿朝亂敲東宮鼎”時,老四接受鄔思道“飲糙易醉”的建議,舉薦廢太子胤礽而初顯端倪;
在“滿朝亂敲東宮鼎”結束之后,弘歷被康熙接入宮中親自教導而逐漸明朗;
在西北戰事吃緊,康熙打算從皇子中擇一人出任大將軍王時,老四聽從鄔思道“一笑傾城”的建議,放棄爭奪推舉老十四胤禵而達到頂峰。
而當“死鷹事件”發生,老四被免去差事,“四爺升職記”的曲線才有所下降,可不久之后,老四便在暢春園得以繼位,成為了雍正皇帝。
到此,縱觀這種曲線形的“四爺升職記”,似乎老四之所以會被康熙選中成為繼位人,是因為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其一,對手不斷失誤,以致接連喪失了奪嫡資格。
其二,得益于鄔思道的輔佐,每逢關鍵時刻,都能讓老四邁出最正確的那一步。
正是因此,“非嫡非長非賢”的老四才會被康熙挑中,成為康熙的接班人。
但真相確實如此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老四“上位”的真相
既然尋常人眼中曲線的“四爺升職記”,并非康熙選老四為繼位人的真相。
那么,這個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其實,老四胤禛成為雍正帝王的晉升之路,并不是一條曲線,而是一條線段——
線段的一端,是老四于暢春園被康熙定為繼位人這個必然的結果,另一端則是一件極容易被忽略的事。
要揭秘康熙為何會選老四為繼位人的真相,主要線索就在暢春園那晚,康熙臨死前對老四所說的那段遺言:
“朕原寄希望于廢太子胤礽,可是他根本就不是人君之選。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則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十四阿哥嘛,這些年鎮兵經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過大而胸襟狹小,用于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于治國則必然壞事……”
通過這一段話,其實就可以看出,看似是老四的對手不斷失誤,這才失去了奪嫡的資格,就比如說老八胤祀因為“誘審肖國興”一事敗露,失去了天心。
可實際上,即便沒有肖國興的那件事,老八也絕不會成為康熙默定的繼位人,理由就是康熙對老八“以寬仁收買人心”的評語。
那么康熙為何會挑中老四做繼位人呢?
在遺言中,康熙也給出了關鍵答案:
“朕把這千斤重擔交付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夠刷新吏治,匡補朕的過失。”
很明顯,康熙之所以要選老四做繼位人,并非老四的對手失誤以致喪失了資格,也并非老四在鄔思道的輔佐下,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而是康熙瞧準了老四能刷新吏治,匡補他的過失。
這才是康熙選老四做繼位人的關鍵所在。
但問題是,康熙是如何看出老四就一定能刷新吏治,匡補他的過失的呢?
其實,重點就在于老四在追比國庫欠款時的一系列表現
當時,康熙剛經歷黃河發大水,而朝廷卻拿不出錢來賑災濟民的窘境,得益于老四主動請纓到江南完成了募捐籌款,這才度過了那次難關。
事后,為了緩和國庫空虛的困境,康熙決定開展“追比國庫欠款”的工作。
豈料當時在京的那些皇子阿哥,自知這個工作難以完成且又容易得罪人,不僅選擇了退縮,還將遠在江南的老四推到了前面。
可誰能想到,老四卻因這件事得到了康熙的天心。
老四被康熙急召回京之后,君臣父子二人有過一場深談,就在那場深談中,老四說了兩段極其重要的話。
第一段話:
“那些有錢的士紳人家,仗著免稅拼命買地,小戶人家因為人多地少,付不起丁稅,也就甘愿賤價賣了田土,當他們的佃戶,這樣一來,土地天天年年兼并,貧富日益不均,而國家的稅收呢,卻是年年減少,僅此一弊,朝廷已不堪其憂啊。”
這一段話,老四不僅說中了康熙晚年最大的心病,還讓康熙看到了老四有能幫他剔除心病、匡補過失的潛力。
隨后,當老四表態愿意接下追比國庫欠款這項艱巨的任務時,又說了第二段極其關鍵的話:
“兒臣愿意辦理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對朝廷有利,對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兒臣大不了做個孤臣就是了。”
老四寧愿做“孤臣”的表態和決心,更加堅定了康熙對老四的正向看法。
也就是在那一次交談中,康熙動了要把老四胤禛當作繼位人來培養的心。
正因如此,康熙才會讓老四獨自去完成那項得罪人的工作,不讓老十三陪同;才會在后續的事件發展,極力將老四推向“孤臣”的道路上。
康熙的目的很明確——
他看出了老四有“整頓吏治,改革弊政”的潛力,但并不確定老四身上的這種潛力能否落于實踐,畢竟在潛力與實踐之間相隔的是老四要與滿朝文武為敵。
為此康熙就只好在老四繼位之前,推老四跟滿朝文武徹底走上對立面。
只有這樣,在老四繼位之后,才不會猶豫是否該跟滿朝文武對立,才能將“整頓吏治、改革弊政”進行到底,也只有這樣,康熙的遺愿才有望完成。
這就是康熙明明已選定讓老四繼位,卻要讓其成為“孤臣”與滿朝文武為敵的真相。
顯然,康熙這種安排是極其成功的。
正因為老四在登基之前,就與滿朝文武走上了對立面,所以在登基之后,雍正從未動搖過他要“整頓吏治、改革弊政”的決心。
因為他要為此付出的代價,早已付出了,既如此他還有何可怕、可退的呢?
這就是康熙這位千古一帝的帝王心術。
然而,繼位的雍正卻并不懂康熙當初要逼他成為“孤臣”的苦心。
正因如此,在培養下一代繼位人的這件事上,雍正較康熙,遠甚!
在雍正默定弘歷為下一代繼位人之后,為了讓弘歷繼續推行新政,他不僅沒有將弘歷培養為“孤臣”,反倒煞費苦心地維護弘歷與群臣之間的關系。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清流“倒田”的那件事上。
原本雍正可以借機讓弘歷挺身而出,叫弘歷為了“新政”和田文鏡與清流對立。
可熟料,雍正卻選擇親自出頭,將弘歷保護了起來,并敦敦告誡弘歷:
“要得罪人,要留下罵名,你阿瑪一個人擔下來,你記住啊,任何時候,都不要得罪天下的讀書人!”
既然雍正不愿弘歷得罪讀書人,又告誡弘歷任何時候都不要得罪讀書人,那么弘歷繼位之后,當新政與讀書人之間發生矛盾,弘歷會如何做,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雍正不能怪弘歷繼位后,不全面繼承他所實行的新政,而是有選擇的繼承,并根據朝局進行了“必要”的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