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前不久,中方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這場看似常規的外交會晤,因發生在特朗普對俄拋出強硬制裁計劃后,迅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事情要從特朗普最近的動向說起。這位美國總統近期多次公開施壓俄羅斯,明確表示若俄烏雙方在50天內無法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實施100%關稅,同時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加征次級制裁。消息一出,外界紛紛猜測,美國這一輪操作的目標不僅是俄羅斯,更瞄準了中俄能源合作——畢竟中國和印度是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美國顯然想通過經濟手段切斷俄與這兩個大國的聯系,進而分化中俄關系。
特朗普(資料圖)
但讓特朗普沒想到的是,他的“威脅”剛落地,中方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回應。在拉夫羅夫訪華期間,中方以高規格接待規格展現了態度:雙方詳細討論了落實此前達成的重要共識,特別強調要加強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平臺的相互支持與合作,堅決維護兩國安全和發展利益。這些話看似常規,卻傳遞出清晰信號——中俄之間的協作不會因外部壓力動搖,反而會在關鍵領域進一步深化。
那么,特朗普為何如此執著于用關稅和制裁“敲打”中俄?深層原因與美國自身的戰略焦慮密切相關。過去幾年,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由新興國家主導的平臺快速發展,成員涵蓋亞歐多個國家,在經貿、安全、能源等領域形成了越來越強的合力。這些平臺的存在,讓原本“向西看”的發展中國家有了更多選擇,也讓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受到挑戰。對美國來說,這種變化是不能接受的——它習慣了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主導國際規則,自然容不得其他力量中心崛起。
特朗普(資料圖)
而中俄加強多邊合作,恰恰戳中了美國的“痛點”。以這次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作為中俄共同參與創建的區域合作機制,它不僅是維護亞歐大陸和平穩定的重要平臺,更是新興國家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要依托。美國長期將這類組織視為“眼中釘”,正是因為它們代表了多極化的趨勢,與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存在根本沖突。現在中俄不僅沒有因美國的制裁退縮,反而要在上合組織框架下深化合作、注入新動能,這對美國來說無異于“反向施壓”。
再看中俄合作的基礎,遠不止于應對短期壓力。從能源角度看,俄羅斯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與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形成天然互補,這種合作是基于實際需求的長期戰略,不是外部制裁能輕易切斷的。從政治層面看,中俄始終保持著高水平的戰略溝通,兩國元首多次就全球和地區問題協調立場,這種互信為雙方在多邊領域的協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兩國都明確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在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這一點上立場高度一致。
美國或許以為,用經濟手段就能讓中俄“分道揚鑣”,但現實情況卻事與愿違。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中俄反而找到了更緊密的合作契機。比如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兩國可以聯合推動能源運輸通道建設、擴大本幣結算范圍、加強在反恐和安全領域的協調,這些舉措不僅能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還能讓成員更直觀地感受到多邊合作的實際收益。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跟著美國走可能面臨“選邊站”的壓力,而參與上合、金磚這樣的平臺,反而能在平等對話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制裁計劃最終會走向何方?從目前情況看,很可能淪為“雷聲大、雨點小”的政治表態。一方面,美國對俄加征100%關稅看似力度大,但對俄羅斯這樣資源出口型國家的影響有限——俄羅斯可以通過調整出口結構、拓展其他市場來消化沖擊;另一方面,次級制裁看似針對中印,但中俄既然已經明確加強合作,必然會共同應對這種外部壓力。
更關鍵的是,美國的制裁政策正在加速國際社會的分化:原本對美國抱有期待的國家開始重新評估自身立場,而中俄推動的多邊合作機制則吸引了更多國家加入,形成了“壓力越大、合作越緊”的良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