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真實社交"上宣布,美國與印度尼西亞達成一項"對各方都有利的重大協議",稱這是"歷史性地向美國開放印尼整個市場"的里程碑式成果。這條消息很快引發國際社會關注——這是繼美國與越南后,特朗普任期內推動達成的第二份東南亞貿易協議。
協議具體內容里,最直觀的差異體現在關稅稅率上。根據特朗普的說明,印尼出口美國的商品需繳納19%的關稅,而幾個月前美國對越南提出的關稅方案是20%。更關鍵的是轉口限制條款:特朗普此前明確,若有商品從高關稅國家經印尼轉運至美國,印尼除了自身需繳納的19%關稅外,還要額外加征該高關稅國家的適用稅率。相比之下,越南雖也被提出類似轉口加稅要求,但至今未正式接受這一條款,協議文本也未完全公開。
特朗普(資料圖)
再看印尼作出的具體讓步。首先是采購承諾:印尼需在協議生效后分階段購買價值150億美金的美國能源產品、45億美金的農產品,以及50架波音飛機,其中大部分是波音777機型。其次是市場開放:美國牧場主、農民和漁民將首次完全進入印尼市場,這意味著印尼對美農產品關稅壁壘大幅降低。最后是貿易規則限制:印尼需對所有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實行免關稅政策,且不得設置非關稅貿易壁壘。這些條款疊加起來,相當于印尼為進入美國市場付出了高額"入場費"。
美國企業長期面臨印尼市場準入限制,農產品、能源產品出口屢屢受阻。特朗普政府急需通過簽署這類協議,證明其"關稅換市場"策略的有效性——畢竟當前美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進出口數據疲軟,國內企業和消費者對貿易政策的滿意度持續走低。對特朗普個人而言,更多協議的簽署也能為其執政能力增添"政績籌碼"。
但對印尼來說,這份協議更像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今年7月初,特朗普曾向印尼發送關稅函,明確若8月1日前未達成協議,印尼輸美商品關稅將從當前的32%大幅提升至32%。在19%的稅率與32%的稅率之間,印尼選擇了前者。但代價同樣明顯:原本不需要承擔的19%關稅成了新增成本,150億美金的能源采購、45億美金的農產品訂單,以及向美國開放市場的承諾,都可能對印尼本土相關產業造成沖擊。
特朗普(資料圖)
更值得關注的是協議的不確定性。特朗普高調宣布"協議最終敲定",但類似情況在美越協議中已出現過——越南官方至今未正式接受協議中的關鍵條款,談判仍在拉鋸。印尼的情況會不會重演?從印尼經濟統籌部高級官員蘇西維約諾此前的表態看,印尼正準備聯合聲明,但聲明中將詳細說明"對等關稅幅度、非關稅措施及商業安排",這意味著最終條款可能還需進一步協商。換句話說,特朗普現在宣布的"好消息",更像是對內的政治宣示,而非已落地的法律文件。
東南亞國家也在密切觀察這份協議的后續走向。作為美國在東南亞的傳統盟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近期多次表達對貿易政策的關注。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推動的這類協議帶有明顯"單邊色彩":要求對方開放市場、增加采購,卻未同步調整自身貿易壁壘。這種"不對等"模式若成為常態,可能加劇東南亞國家的分歧——有的國家為短期利益妥協,有的則會選擇與其他經濟體加強合作。
回到協議本身,它本質上是大國博弈中的階段性產物。對美國而言,這是鞏固"美國優先"政策、展示貿易談判能力的工具;對印尼來說,這是在高壓下爭取緩沖空間的權宜之計。至于協議能否真正實現"對各方有利",最終要看條款落實后雙方的貿易增長數據、本土產業受損情況,以及后續談判中雙方能否真正履行承諾。畢竟,貿易協議的價值不在簽字儀式的熱鬧,而在落地后的實際效果。
特朗普(資料圖)
現在的問題是,當特朗普忙著宣布"第二份協議"時,那些被高關稅逼到談判桌前的東南亞國家,真的能從這些協議中獲得長遠發展動力嗎?或者說,這些協議會不會成為大國博弈中的"籌碼",最終讓相關國家陷入"讓步容易受益難"的困境?這些問題,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