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玲,前國乒世界第一,剛在WTT美國大滿貫女單決賽強勢奪冠,獎金十萬美元,說實話,這數字在網球或高爾夫圈里連個零頭都算不上,放在乒乓球這塊,那已經是頂配待遇了,可對于朱雨玲來說,這點獎金基本是“意大利炮打蚊子——她壓根不是為了錢才重返賽場,這一點,懂球的都明白,問題來了,為什么她還要打,難道真是“擺爛找樂子,還是另有深意
先說朱雨玲的回歸本身,2021年因為甲狀腺癌淡出國家隊,之后一度銷聲匿跡,直到2024年換了澳門隊的身份重出江湖,球迷還以為她徹底退了,結果人家反手一個大滿貫冠軍,直接把世界排名干到第六,這劇情翻轉速度堪比電視劇,最有意思的是,她身邊的“同代人陳夢正好在休息,朱雨玲卻像開了“外掛,偏要逆流而上,明明是老將,卻活成了新人,背后的原因其實不復雜——熱愛二字,誰都能說,但能扛住病痛、壓力、質疑重新站上最高領獎臺,這種“擺爛式堅持其實最難得
說到這里,繞不過一個現實,那就是朱雨玲的身份切換,真的是讓人頭大,打完比賽,球還沒涼透,家里老爸直接一句“打完就回來上班,全網笑瘋,乒乓球冠軍,居然要回去上班,這事擱誰身上都得“點贊回懟一句,別看她賽場上是女王,生活里是天津大學副教授,還是競體中心主任,每周要上課帶隊訓練,業余時間還搞“雨玲工作室推廣乒乓球,關鍵還有一重身份,就是家族企業的管理者,廣州半導體公司的執行董事,爸爸是民營企業家,半導體圈有一席之地,朱雨玲從2021年開始,除了讀博,就是參與企業管理,妥妥的斜杠青年,這才是真正的“副業人生,你說巧不巧,打球反倒成了兼職
而這場WTT美國大滿貫冠軍,外界看起來風光,其實細想挺殘酷,國際乒聯有規定,朱雨玲換了澳門戶籍,終身沒法參加世錦賽、世界杯這種“三大賽,只能混WTT商業賽事,換句話說,哪怕她現在狀態回到巔峰,也注定無緣代表中國隊沖擊最高榮譽,這種“天花板感對于一個職業運動員來說,絕對是打擊,按理說,換別人早就“擺爛躺平了,朱雨玲偏不,她還真沒把勝負看那么重,賽場只是她延續夢想的一個舞臺,輸贏反倒變成了副產品
再聊聊場內表現,朱雨玲一開始復出沒人看好——手感生疏,支線賽也沒什么爆點,網友對噴的時候也不少,說實話,作為前世界第一,這種落差感誰能受得了,可她就是硬著頭皮一場接一場打,慢慢找回比賽感覺,最后大滿貫決賽一鳴驚人,這種“老將回爐模式,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張怡寧、王楠當年都曾短暫復出,但像朱雨玲這樣,經歷大病、身份切換還能打出世界前十的,真不多見,放到乒壇歷史里也是獨一份
但說到底,朱雨玲的故事為什么能引發這么多討論,除了她個人經歷,更多還是身份錯位帶來的反差感,一邊是頂級運動員、女單冠軍,一邊是大學副教授、企業高管,甚至還要被家里催著趕緊回去上班,這種割裂感,擱在娛樂圈就是“影后下班回家切土豆,怎么看都帶點荒誕色彩,可現實就是這么魔幻,朱雨玲自己倒是挺佛系,家人也沒啥預期,爸爸接受采訪直接說,打球隨便,開心最重要,打完趕緊回來上班
其實也不用把她神化,朱雨玲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式“多面人生,職業球員的光環在她身上并不是唯一標簽,反倒因為有了副業、有了家庭、有了更多社會身份,她打球的心態才更純粹,沒了外界的壓力和束縛,反而能享受比賽過程,這種“擺爛式熱愛才最難得,放在今天的體育圈,倒是一種另類清流
最后說說影響吧,朱雨玲的奪冠故事,表面上看是體育勵志劇,底層邏輯其實是中國體育職業化和多元化的縮影,過去那種“為國爭光一條路走到黑的模式已經不太管用,現在的運動員要面對的選擇更多,身份更復雜,壓力也更大,朱雨玲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一個答案——熱愛可以很純粹,人生卻一定要多元,別把自己困死在某個身份里,這種心態,值得不少還在單線程努力的年輕人學習
所以總結一句,朱雨玲能不能再沖回巔峰,這事兒已經沒那么重要了,關鍵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人生打成了一場“多線操作的比賽,贏了也好,輸了也罷,最起碼她沒有擺爛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