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消息,7月15日,天津成為全球外交焦點。上海合作組織外長理事會會議在此開幕,而真正牽動世界神經的是四位關鍵人物的聚首: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印度外長蘇杰生和中國外長王毅。這場聚會恰逢特朗普于7月14日發出的"最后通牒"——他宣稱若俄烏沖突50天內無法?;穑瑢Χ砹_斯征收100%關稅,并制裁購買俄油的國家。當美國的關稅大棒呼嘯而至,四國外長的會晤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外交圖景。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印度外長蘇杰生的到來尤其引人關注。這是五年來印度外長首次踏上中國土地,時機耐人尋味。在與王毅的會談中,蘇杰生明確表態:"中印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發展伙伴",承諾將"加強多邊領域協調配合,推動建立多極世界",并"全力支持中方辦好上合峰會"。這些言辭在邊境摩擦陰影未散的背景下,釋放出清晰信號。印度似乎正在重新校準其外交平衡術——就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之際,《印度快報》7月14日透露美印可能達成臨時關稅協定,但不確定性仍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而俄羅斯作為印度傳統伙伴與重要能源來源,正面臨西方強力圍堵,迫使新德里必須作出戰略考量。蘇杰生的天津之行,正是印度在美俄夾縫中尋求戰略自主的關鍵落子。
中俄外長的互動密度尤為突出。從7月10日吉隆坡會談、13日北京會晤到15日天津再會,五天三晤的頻率遠超常規外交節奏。在吉隆坡,雙方共同反對北約軍事化亞太;在北京,王毅強調中俄關系是"當今世界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的大國關系"。值得玩味的是,拉夫羅夫訪華前專程飛赴平壤與朝鮮領導人會談,展現俄羅斯在東方拓展戰略支點的努力。這種高頻互動在西方壓力倍增的背景下,凸顯出中俄不結盟卻高度協同的戰略韌性,為即將到來的上合峰會奠定了基調。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資料圖)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的參與增添了另一維度。他公開表示將與中國、俄羅斯舉行雙邊會談,強調"在當前形勢下,這自然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美國持續施壓及與以色列的緊張對峙,伊朗正積極將上合組織視為拓展外交空間的關鍵平臺。中俄伊三邊協調的增強,實質上構成了對沖美國單邊主義的重要機制,盡管所謂"鐵四角"的說法尚屬媒體渲染,但四國在特殊時刻的聚首本身就傳遞出強烈信號。
此次天津會議的核心任務是籌備今秋的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但在全球地緣裂痕加深的背景下,會議呈現出超越常規的外溢效應。正如上合組織秘書處副秘書長樸揚帆所言,該組織在維護地區穩定、反恐及促進發展方面發揮著"穩定器"作用。當北約加速東進亞太、西方陣營化趨勢加劇,中俄印伊等國在上合框架下的互動,實質上構成了對多極化秩序的共同追求與具體實踐。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政府的焦慮在關稅威脅中暴露無遺。"最后通牒"發出的次日,四國外長齊聚天津的畫面形成戲劇性反差。美國試圖通過極限施壓重塑國際秩序的策略正遭遇強勁阻力,特別是印度展現的戰略自主性——這個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支點的國家,公開支持多極化并加強與中俄協作,無形中動搖了美國精心編織的同盟網絡。當特朗普政府沉迷于"關稅武器化"時,新興力量已在構建新的協同范式。
當美國的制裁大棒試圖迫使世界順從,天津會場內外正醞釀著不同的答案。這場匯聚全球關鍵力量的外交活動,不僅關乎上合組織自身發展,更映射出國際權力轉移中的深層變革。印度在戰略夾縫中的務實轉身,中俄高頻互動展現的戰略定力,伊朗尋求多邊依托的迫切需求,共同勾勒出多極化世界中一種新型協作模式的雛形。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意外成為催化劑,促使更多國家意識到:在美國單邊主義陰影下,構建多元協同機制已非選擇,而是生存必需。歷史的分水嶺,或許正從渤海之濱的這場聚會悄然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