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次特朗普發起的貿易行動,出人意料地將矛頭指向了原本被視為鐵桿盟友的歐盟與墨西哥,而非慣常的戰略對手。
在7月中旬,美國政府突然向上述兩國發出書面通知,宣布自8月1日起,其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將面臨30%的額外關稅。
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打亂了原有的談判節奏,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美國推動經濟“去全球化”的同時,其傳統盟友的態度開始出現動搖跡象。
那么,特朗普究竟基于何種底氣敢于挑戰這些長期合作伙伴?他是否真的不擔心這些國家會轉向中國尋求支持?
關稅大棒再揮下
“美國優先”這一政策理念并非新近提出。早在上一屆任期中,特朗普便頻繁運用關稅手段作為對外施壓工具。
不過,這一次的加稅對象卻顯得尤為特殊——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敵對國家,而是那些曾堅定站在美國陣營中的友好伙伴。
此次風波始于白宮對包括日本、韓國、南非在內的14個國家和地區宣布的新一輪關稅制裁計劃,稅率幅度介于25%至40%之間,預計將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
就在全球目光聚焦于這14國之際,歐盟與墨西哥又意外接獲來自美方的加稅通知。
對于歐盟,美國指責其長期以來利用復雜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在雙邊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導致美歐之間嚴重失衡。
特朗普在官方信函中強調,美國已無法繼續忍受這種不對等關系,必須通過加征關稅來實現新的平衡。
至于墨西哥,則被控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毒品流入美國境內、南部邊境非法移民問題持續發酵,以及打擊販毒組織力度不足等多項指控。
特朗普聲稱,墨西哥在維護美國社會穩定方面所作努力遠未達標,因此理應接受相應的“經濟懲罰”。
事實上,墨西哥早已為應對移民潮投入大量資源,并設立“美墨安全經濟合作常設工作組”,希望通過對話機制化解分歧。
而歐盟方面,去年以來也多次就貿易條款與美方展開磋商,并主動向美國部分產業提供優惠政策以緩和矛盾。
然而,特朗普顯然無意妥協。他的真實意圖并非追求談判成果,而是借此塑造強硬形象,為即將到來的2026年中期選舉乃至下一次總統競選積累政治資本。
經濟學界普遍擔憂,此類突兀的政策調整將嚴重干擾全球供應鏈體系,尤其對歐洲與墨西哥的出口導向型產業造成直接沖擊。
墨西哥剛剛恢復的工業增長勢頭恐將受挫,而歐盟的汽車制造、機械設備、化工等行業則首當其沖。
從短期來看,美國或許能通過提高關稅獲取一定財政收入,但從長遠角度看,盟友對其經濟信任度的下降可能導致外資加速撤離,甚至引發“集體去美化”的趨勢。
歐洲人不再忍讓
如果說墨西哥仍試圖通過協商方式化解危機,那么歐盟的反應則更為堅決果斷。
特朗普發布加稅通告后,法國總統馬克龍率先表態,明確拒絕所謂“經濟脅迫”行為。
他在第一時間公開回應稱:“法國與歐盟委員會強烈反對美國對歐盟商品加征關稅的決定。我們必須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這絕非空洞的政治口號。
法國已在政策層面啟動“反脅迫機制”,并與德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協同推進歐盟盡快出臺一攬子反制方案。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更直言不諱地批評特朗普“毫無底線”“破壞談判誠意”,并敦促歐盟自7月14日起立即對美國價值210億歐元的產品實施25%的報復性關稅。
其中最具象征意義的舉措便是針對“雞蛋”類產品的加稅。
據悉,歐盟擬對美國出口的蛋制品、牛肉、谷物及液化天然氣征收高額關稅。
此舉在美國國內引發廣泛恐慌,雞蛋價格一度暴漲,不少民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家庭養雞自救”的可行性。
這場“雞蛋風暴”不僅成為歐盟反制能力的真實寫照,也暴露出特朗普政策中的一個致命弱點:美國在農業、能源、醫療器械等領域對外依賴程度遠超預期,并非如其所言“可完全自給自足”。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歐盟的憤怒源于長期以來被視為“二流盟友”的不滿情緒。
近年來,歐盟在多領域被迫做出讓步:從半導體產業布局到人工智能規則制定,從能源采購決策到軍火交易談判,處處需迎合美國意愿。
但美國給予的回報卻是接連不斷的背棄與壓迫。
正因如此,法國積極推動“歐洲戰略自主”構想,旨在降低對美依賴,提升在全球事務中的獨立話語權。
德國、意大利等經濟強國也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的經貿聯系,以期減少因美國政策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以說,特朗普的“關稅風暴”反而促使歐洲加速覺醒,逐步擺脫長期依附于“美式秩序”的心理慣性。
未來的歐洲仍將與美國保持合作關系,但不會再是唯命是從的姿態。
特朗普真不怕盟友倒向中國?
特朗普似乎堅信,即便他對盟友采取高壓手段,這些國家依然不會輕易轉向中國。
這種判斷源于他對美國全球霸權根深蒂固的認知錯覺。
在他看來,無論歐盟還是墨西哥,盡管偶爾會表達不滿,但在戰略安全、軍事協作及美元體系等方面依舊離不開美國這座“靠山”。
因此即使遭受加稅與羞辱,他們也只能隱忍接受,不敢貿然與中國走近。
但這樣的認知可能已經過時。
2025年的中國早已超越“世界工廠”的標簽,成長為集科技、金融、市場于一體的綜合性強國。
從新能源到人工智能,從高端制造到大宗商品貿易,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正迅速上升。
中國始終倡導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不搞政治綁架,也不像美國那樣動輒揮舞關稅大棒。
這使得越來越多國家,特別是歐盟內部的一些理性派別,開始將中國視為抗衡美方霸權的重要力量。
例如,德國、荷蘭、匈牙利近年來紛紛加大對華投資,尤其在電動汽車、芯片技術、新材料研發等領域與中國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
法國則多次高調支持中歐班列項目與綠色能源合作,還多次呼吁中國在全球多邊機制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甚至在軍事裝備方面,中國制造的預警機等產品憑借優異性能與高性價比,贏得多個非北約國家的認可。
對歐盟而言,雖然中國無法提供類似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但卻能提供更加穩定、透明的經貿合作環境。
在當前全球“脫美元化”浪潮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若歐盟繼續一味追隨美國,反而可能錯失重塑全球地位的歷史機遇。
而對于墨西哥來說,中國則是其在拉美地區最具潛力的合作伙伴之一。兩國在汽車制造、礦產資源開發、物流運輸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正逐步升溫。
隨著美國對墨西哥施壓不斷升級,未來不排除該國進一步向中國靠攏,從而尋找新的戰略突破口。
結語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暴露出美國全球影響力的逐漸削弱。
一次次對盟友的背信棄義或許能帶來短期選票紅利,卻也在不斷侵蝕其國際信譽。
歐盟的覺醒、墨西哥的困境,以及中國的崛起,共同描繪出一幅全新的國際格局圖景。
未來的世界不再是美國獨奏的舞臺,而是多方博弈共演的交響樂章。
誰選擇合作共贏,誰堅持單邊施壓,誰就將在新時代的洪流中沉浮。
特朗普的這步棋看似凌厲,實則暗藏孤立風險。他對盟友的盲目自信,終究可能是自我幻想的一場空夢。
參考信息:
中國網:特朗普宣布對歐盟、墨西哥征收30%關稅-2025-07-14
每日經濟新聞:正在談判,卻收到30%關稅信函!歐洲議會高官怒斥特朗普:厚顏無恥,是一種侮辱!馬克龍呼吁歐盟準備反制措施-2025-07-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