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站在鏡頭前宣布《戲臺》延期時,白眉毛白胡子顫了顫。
離上映只剩3天,這出籌備多年的大戲突然說要等一周,觀眾急了:“合著老藝術家的心血,還不如好萊塢的特效值錢?”
從首映禮上朱時茂哭成淚人,到影院排片表上被擠成午夜場,這場鬧劇里,資本的吃相比搶爆米花還難看。
《戲臺》的改檔通知,比小品里的反轉還突然。7月14日說17日上,轉頭就改成25日,陳佩斯在視頻里笑得勉強:“排片壓力太大,怕辜負大家。”
這話聽著客氣,細想全是無奈——同期8部新片扎堆,《超人》《神奇四俠》像占座的惡霸,把黃金場次全圈了,留給《戲臺》的只有凌晨場。
網友怒了:“這哪是壓力大,是被資本按著頭讓道!就差明說‘老東西別擋路’。”
更諷刺的,是首映禮盛況。潘長江說“震撼”,蔡明哭著說“敬佩”,朱時茂第一次為他流淚—— 這些大佬的眼淚,到了影院經理那,不如好萊塢的票房預測表值錢。
有業內人爆料:“影院算過賬,《戲臺》沒有流量明星,宣發視頻還用二胡配樂,被批‘老掉牙’,哪有商業片賺錢?”
陳佩斯砸上億拍電影,最后連個像樣的檔期都討不到,這處境比他當年在春晚被斃掉的小品還憋屈。
點映安排成了“安慰獎”。15日到20日限時放映,聽起來像福利,實則是“試水”——票房好就多排點,不好就繼續邊緣化。
網友看穿:“這跟菜市場賣菜似的,新鮮的放前排,陳佩斯的《戲臺》被歸到‘打折處理’區了。”71歲的老頭對著鏡頭道歉,說“讓大家等急了”,可真正該道歉的,是那些眼里只有票房的資本大佬。
影院的排片邏輯,比小品的套路還直白:誰能賺錢就給誰排座。《戲臺》這類話劇改編的電影,沒有熱門IP,沒有流量明星,滿屏都是“藝術”二字,在資本眼里就是“票房毒藥”。
反觀《長安的荔枝》,大鵬帶著劇組跑遍全國路演,海報上全是“搞笑”“爆款”標簽,影院恨不得把一半場次都給它。
網友吐槽:“這哪是選電影,是選搖錢樹 ——《戲臺》是棵結果慢的古樹,商業片是速生的桉樹。”
方勵下跪的往事被扒出來,更顯如今的荒唐。當年《百鳥朝鳳》排片不足 1%,方勵一跪才換來了生機,最后票房逆襲。
現在《戲臺》還沒到下跪的地步,卻被逼著改檔,這說明資本的胃口更大了:“連陳佩斯都得讓道,普通文藝片還活不活?”
有導演感慨:“我們拍電影時想的是藝術,上映時想的是怎么討好影院經理,這本身就是個笑話。”
《戲臺》的“寒酸”宣發成了靶子。別人的預告片是爆破特效,它用二胡拉曲;別人請網紅直播帶貨,它靠陳佩斯親自下場拍短視頻。
有年輕觀眾說“老掉牙”,可這群人不知道,這“老掉牙”里藏著32年的堅守。陳佩斯從話劇到電影,打磨了10年,演出360場,走遍70個城市,這份較真,在資本眼里不如流量明星的一條微博值錢。
網友的憤怒,比首映禮的掌聲還響亮。“我們等了32年,不是為了看它被塞進午夜場”“資本敢欺負陳佩斯,就敢欺負所有認真做電影的人”——這些評論里,藏著對“良心作品”的珍惜。
有人翻出陳佩斯當年跟央視打官司的往事:“他連春晚都敢懟,現在卻被影院拿捏,這世道變了。”
更扎心的是 “觀眾被篩選” 的真相。我們能在影院看到的電影,早被資本過濾了一遍:流量、IP、票房預期,唯獨沒有“好不好看”。
《戲臺》這樣的作品,就像菜市場里的有機蔬菜,因為利潤低被擺在角落,反而是添加劑多的零食被搶空。有影迷說:“長此以往,我們只能看流水線生產的垃圾,再也見不到陳佩斯這樣的匠人了。”
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戲臺》的話劇版豆瓣9.2分,360場場場爆滿,倪萍都得搶票——這些數據說明,好作品自帶生命力。
就像《百鳥朝鳳》靠口碑逆襲,《戲臺》就算被改檔,也可能靠點映的好口碑翻盤。網友已經開始自發宣傳:“7月25日,誰也別攔著我去看《戲臺》,給陳佩斯捧個場!”
陳佩斯的《戲臺》延期,看似是檔期之爭,實則是藝術與資本的較量。71 歲的他砸上億,不是為了賺快錢,而是想把話劇里的精髓搬上銀幕;他不用流量明星,是相信好故事自帶吸引力。
可在資本眼里,這些都成了“缺點”——沒有話題性,沒有賺錢的 “速效藥”。但觀眾的支持,或許能改寫結局。就像當年觀眾把《百鳥朝鳳》捧起來,現在我們也能讓《戲臺》的票房打資本的臉。
畢竟,電影不只是生意,更是人心——陳佩斯用32年證明,好作品不會被埋沒,而那些只認錢的資本,遲早會被觀眾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