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郎才盡?當鋼琴被砸成槍,當勵志被熬成爹味雞湯,暑期檔第一翻車現場正式誕生。
預告片是《海上鋼琴師》,正片卻是《東北虎爸傳》
點映前,宣發把“郎朗真人改編”六個字貼在海報C位;走進影院才發現,郎朗本人只存在于字幕鳴謝,真正的主角是“郎爹”郎國任。姜文用兩個半小時證明:只要濾鏡夠厚,極端雞娃也能被拍成英雄史詩。觀眾怒打一星的理由出奇一致:掛羊頭賣狗肉。
豆瓣6.7,創姜文歷史新低,但粉絲還在寫論文
開分當天,差評呈雪崩之勢:
“爹味沖天”——父親逼孩子練琴的每一幀,都像在抽打工人的臉;
“視聽轟炸”——閃回、定格、霓虹字幕,剪輯師仿佛在鍵盤上蹦迪;
“隱喻開會”——從“天花板上的手”到“雪地里的鋼琴”,每個鏡頭都要考據。
于是出現奇觀:路人在罵,粉絲在考據,影評區成了“姜文文獻綜述”現場。
南方觀眾聽不懂大碴子味
首日排片占比28%,第二天直接跌到14%。南方某影城經理吐槽:“東北話對白+古典樂BGM,觀眾以為走錯廳。”更尷尬的是定位模糊:勵志片?家庭片?還是黑色超現實?標簽越多,購票人群越懵。
姜文為什么突然不靈了
暑期檔要的是“爽片”或“哭片”,不是“解謎片”。當大鵬能把社畜辛酸拍成合家歡,當陳佩斯把市井悲喜熬成老酒,姜文卻還在用二十年前的暗號講今天的焦慮——觀眾不想做閱讀理解,只想被尊重。
葛優、雷佳音、甄子丹輪番登場,人均臺詞不超過三頁紙,像豪華版彩蛋合集。網友辣評:“看完只記得姜文扯著嗓子喊‘你得支棱起來’。”
高飽和撞色、抽幀、跳剪、突然插入的黑白紀錄片……技術堆到滿級,卻沒人記得故事講了什么。正如戴錦華所言:“當形式不再服務于內容,它就只剩炫耀。”
學者李迅有句話值得所有導演打印貼在監視器上——“電影是情感快遞,不是學術快遞”。姜文這次翻車給行業敲響警鐘:再偉大的個人表達,也得先讓觀眾愿意拆包裹。否則,再大的咖,也扛不住票房用腳投票。
首映禮上,郎朗笑著打圓場:“電影是餃子餡,我是餃子皮。”
觀眾走出影院才反應過來:這頓餃子沒煮熟,蘸的還是姜醋——嗆得眼淚直流,卻嘗不出一點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