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區民政局等單位聯合組織留守兒童開展研學活動。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韓順順 攝
研學實踐教育近年來漸成學生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假期里,研學游打破課內局限,讓學生走進自然,在實踐中感受書本外的精彩。這一新興形式,不僅讓學生增長知識、感受別樣體驗,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成為文旅融合與消費升級的新增長點。
日前,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紅色記憶、自然探秘、文化溯源、工業科技”四大主題10條研學線路中,羅瑞卿紀念館和朱德故里入選將帥故里研學線路。連日來,記者走訪羅瑞卿紀念館和朱德故里等處,探尋“研學熱”背后的經濟密碼。
開發文創產品 “燃”動青少年愛國情懷
7月15日上午,記者走進羅瑞卿紀念館。此時,一群中小學生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正認真參觀羅瑞卿生平事跡陳列展。他們時而駐足觀看實物展示,時而聆聽講解員的生動講述,眼神中充滿了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在互動環節,學生們積極參與,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現場氣氛熱烈。
“紀念館在研學游領域深耕細作,多維度發力打造了特色研學品牌。”羅瑞卿紀念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研學線路設計上,該館精心推出“六個一”:一場心靈洗禮+一次重溫誓詞+一次參觀講解+一封家書學習+一首革命歌曲+一篇學習心得的特色線路,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同時,開發了《俠義少年羅瑞卿》《少年立志》《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精品研學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
文創產品的開發則成為連接文化與經濟的橋梁。為了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羅瑞卿紀念館還推出系列文創產品,如勵志書簽、初心使命萌娃擺件、公安制服變遷史擺件等,讓紅色精神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學生的生活。
“針對來館開展研學的不同年齡階段群體,我們細化開發了不同的研學活動。”羅瑞卿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學生群體主要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選拔優秀個人培養成志愿講解員,同時提供“三下鄉”鍛煉崗位;中小學生群體主要開展學習傳承活動和團日、隊日主題活動,同時培養紅領巾講解員;少兒群體主要開展講故事、畫圖畫等趣味研學活動。
從2021年至今,羅瑞卿紀念館已接待500余批次研學團隊,受益學生超過40萬人。
整合獨有資源 打造綜合研學營地
紅色是儀隴鮮明的底色,其豐富的紅色資源更是當地的寶貴財富。
儀隴利用獨有的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張思德紀念館、三鄉文化、客家文化、旅游文化等研學資源,采用“1+1+N”模式(一個綜合營地、一個沉浸式體驗營地,N個研學基地),打造了全縣首個集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為一體的綜合研學營地,開展各類旅游服務,讓游客在娛樂中學習感悟,在感悟中收獲。
“目前公司有200多門較為成熟的課程,包括鄉土文化、國防科普、紅色愛國、勞動實踐、拓展勵志五大板塊。”四川省全育教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特別是公司開展的紅色研學線路——“研學營地—馬鞍朱德故里景區”一日研學活動,從今年3至6月,已接待前來研學的學生3萬余人。
走進儀隴縣研學營地,這里原是儀隴縣銀山中學,如今已華麗變身為可同時容納千名學生體驗、食宿的綜合實踐營地,此時,現場研學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一樓烘焙與面點區域香氣四溢,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揉面、塑形、烘焙,一個個精致的點心在手中誕生。旁邊的陶藝和石磨教學區,學生們專注地擺弄著陶土,體驗著傳統石磨研磨的樂趣,感受著古老技藝的魅力。來到二樓,手工皂、唇膏口紅制作區色彩斑斕,篆刻、書法、剪紙、竹編、拓染區域,也各有各的特色。
在朱德故里景區,學生則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紅色之旅。踏入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學生們整齊列隊,神情專注地聆聽講解員講述朱德同志的生平事跡。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仿佛將大家帶回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此次研學,讓學生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紅色教育,紅色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種下。”一名帶隊教師表示。
據悉,一直以來,儀隴有效發揮文旅融合的拉動作用,深挖文化內涵、培育旅游資源,加快建設全省中小學勞動生活研學基地和全省大學生社會實踐紅色營地。以朱德故里景區為核心,優化張思德故居及騎龍湖水利風景區旅游功能配套,加大家庭游、親子游、研學游等旅游產品供給力度,文旅消費正在成為儀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多元線路賦能開 啟精彩實踐之旅
研學游也是教育旅游的一種形式。
眼下,我市中小學生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為:探尋偉人故里,感受薪火相傳的情懷;探尋千年綢都,感受絲綢源點的錦繡;探尋三國遺址,感受千年歷史的底蘊;探尋長征足跡,感受紅軍偉大的精神;探尋自然風光,感受世間萬物的奇特;探尋科技發展,感受時代變遷的震撼;探尋川東北文化,感受地方民俗的魅力;探尋進士之鄉,感受文風鼎盛的傳承;探尋古鎮風貌,感受歷史長河的變遷;探尋傳統農業,感受豐收田野的喜悅。
近日,一堂生動的研學實踐課程在南充六合絲博園進行。在六合院陳列館,一件件古老的織機、一幅幅精美的絲綢制品無聲地訴說著南充絲綢百年傳奇,通過參觀,學生們了解了南充絲綢的輝煌歷史,領略到南充絲綢的獨特魅力。
南充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南充開展研學游最早的機構之一,實力較強、經驗豐富。隨著暑期到來,前來南充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預約研學游的學生和家長絡繹不絕。探索自然文化瑰寶線路、青春環游記線路、歷史與現代交融線路……這些研學線路,讓孩子們的暑假變得更加充實且有意義。
“結合南充豐富的紅色文化、非遺傳承等特色文化資源,我們開發了具有教育意義和文化內涵的‘傳媒研學’線路。”南充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托南充紅色文化(朱德故里等)、歷史文化(閬中古城等)、生態資源(鳳儀灣中法農業科技園等),他們開發了“將帥故里”“古風蜀韻”等主題研學線路,并取得了不錯效果。
記者同時從南充市教育和體育局獲悉,根據不同學段的培養目標,我市正在建立小學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實踐教育體系。“我們將在充分利用南充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絢麗風光等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逐漸向市外、省外拓展,不斷豐富研學實踐內容。”南充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專家訪談
資源“富礦”賦能當下 多元策略點亮未來
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系專任教師 馮楠
南充研學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在歷史、紅色、自然生態等領域。目前,南充已形成“三國文化”“絲綢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五大主題研學線路,覆蓋全市多個區縣。
眼下,南充研學游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首先,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讓學校和家長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支持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踐、體驗去學習知識,研學游正好契合了這種需求。其次,南充豐富多樣的研學資源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需求。再者,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的積極推動,聯動周邊城市整合資源,打造精品線路,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研學基地建設,推動研學旅行規范化發展。
對于南充研學游的未來發展,可以將目光繼續聚焦深化研學課程建設方面,開發更具針對性、系統性的分齡研學課程。同時,在提升研學基地(營地)品質,基地(營地)在完善配套設施、健全安全保障體系的同時,繼續加強對專業研學指導師隊伍的建設;強化研學品牌建設,持續擦亮“五彩研學行讀南充”品牌,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促進研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在現有文旅融合的基礎上,還可以推動“研學+工業”“研學+科技”的融合,拓寬研學的領域和內容。最后,則是強化數字賦能,運用AR/VR技術打造“云研學”,開發線上虛擬研學產品。
■記者手記
研學游 點燃經濟新活力
穿梭于羅瑞卿紀念館、儀隴研學營地、南充六合絲博園等地,記者看到了研學游這一新興形式,正以蓬勃之勢成為南充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希望。
南充的研學游,是文化與經濟的深度交融。羅瑞卿紀念館深挖紅色文化富礦,精心打造“六個一”特色研學線路,開發精品課程與文創產品;儀隴則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采用“1+1+N”模式打造綜合研學營地……
南充的研學游還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蓬勃態勢。南充六合絲博園里,古老的織機與精美的絲綢制品訴說著百年傳奇,學生們穿梭其間,領略絲綢文化的獨特魅力。南充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結合特色資源,開發“傳媒研學”線路,加強外地聯動,推出跨省主題線路,吸引了眾多學生和家長。
研學游,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經濟。它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錘煉品格,又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多元融合的研學模式,正成為南充的一張亮麗名片,推動著教育與經濟同頻共振、協同發展。相信在未來,南充的研學游將繼續綻放光彩,為地方發展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
來源 南充日報
聲明:轉載出于宣傳服務廣大市民、弘揚正義、正氣、警示之目的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聯系本平臺,我們將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