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更是“守藝人”。在我縣先鋒鎮,有一位執著的手藝人莫尚剛,因為對古琴的鐘愛,他選擇扎根農村,十五年潛心鉆研古琴制作技藝,用雙手喚醒木頭深處的天籟之音。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公益培訓班正式開班,讓這項古老技藝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生。
航拍鏡頭下,爭光村的古琴公益培訓班熱鬧開課了。這個夢想的實現,得益于先鋒鎮政府2024年6月與莫尚剛非遺工坊簽訂的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先鋒鎮黨委副書記 林劍南:我們幫助推薦更高平臺展演,積極申報項目,鼓勵開展培訓學習。
開班首日,不僅本村村民,周邊鄉鎮的古琴愛好者也慕名而來。在莫尚剛的細心指導下,學員們在選好的木材上劃線、拉鋸、開槽,每一個步驟都力求精準。
學員 曾鈺凌:我覺得我們的傳統技藝,確實非常的具有手工性和傳承性,每個(工序)都需要我們的手藝人用心的去制作,所以我覺得年輕人都可以來學習一下傳統的技藝。
這位80后匠人的制琴之路始于十五年前。在成都一家琴館,清雅的琴音深深觸動了他的心弦。為擁有一把純手工古琴,他開始了自學之路。然而首件作品卻遭到專業老師的否定。
莫尚剛:第一把琴做出來的感受是非常非常喜歡,拿給老師彈,自己感覺非常的喜歡,但是老師評價不是很高,不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就是那個地方有問題。
人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面對困境,莫尚剛并沒有泄氣,而是選擇從頭再來。
莫尚剛:很失落,到底是遇到什么問題,再總結,然后又外出學習,去彈別人做的琴,彈彈他們的琴是什么樣子,彈了之后回來自己又做,又開始琢磨。
莫尚剛:就是這個地方太厚了,那個時候曉不得,做的很笨,很丑,所以說那些老師都看不上。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最具文化內涵的撥弦樂器之一,音域寬廣,音色深沉悠遠。制作一床古琴,流程復雜,工序繁瑣,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每個環節都需精雕細琢。
手工的尊嚴,在于對“毫厘之差,千里之謬”的敬畏。莫尚剛手中的鏟刀,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連接他心意與木材魂魄的橋梁。其中,槽腹修整最為關鍵,匠人要憑指尖感知每寸弧度的變化,用自制卡尺反復校驗,在反復打磨中賦予器物以生命的形狀與呼吸的節奏。
莫尚剛:最難的工序就是剛才你體驗的那道,這道很關鍵,要掌握面板的厚度,特別是在挖的時候要用音棚去聽音。
最終的調校,是心弦與絲弦的共振。他修正的不僅是琴弦的張力,更是人與物之間最后那層微妙的隔閡。
如今,莫尚剛已開始培養學生,他用自己的行動堅守這傳承千年的手藝。
作為非遺傳承人,莫尚剛深知推廣的重要性。他攜莫氏古琴頻頻亮相各大文化展會,莫氏古琴的獨特魅力,正從儀隴走向全省、全國,成為展示儀隴風采的一張亮麗名片。
莫尚剛: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希望把這個“記憶”在家鄉傳承下去,讓更多家鄉的人來學習。
一床古琴的誕生,是匠人將生命歲月、無限智慧和木材靈氣完美斫入木胎、融進漆灰、系于絲弦。它發出的是物質的聲音,更是時間的形狀與心靈的副本。每一道工序的“慢”與“難”,都成為匠人賦予器物以“魂魄”的儀式。在莫尚剛手中,古老的琴音正奏響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來源 | 儀隴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