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真把孩子當成 “朋友”,學會 “課題分離” 很重要。
最近綜藝《是媽媽是女兒 2》頻上熱搜,被網友戲稱《再見,母女》,尤其是李嘉格和她媽媽,幾乎集集哭、回回吵,透著股 “相愛相殺” 的擰巴。
媽媽總說要和女兒做無話不談的朋友,卻隨時隨地找女兒傾訴,消息沒及時回就奪命連環 call;甚至李嘉格結婚后,還非要黏在一起睡覺。
這種模糊邊界的 “朋友式相處”,看似親密,實則讓雙方都喘不過氣。真正的親子關系,該有清晰的 “課題分離”—— 你的情緒自己負責,我的生活自己做主,距離太近反而會扎傷彼此。
可你要說兩人關系特別親密,卻又似乎隔閡很多,一言不合就對吼。
直到最近一期終于“破案”,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
李嘉格跟黃圣依的聊天中提到,她爸爸情緒更不穩定,但凡媽媽能從他那獲得良好回應,也就不會凡事都找女兒了。
換言之,就是傳說中“隱身的爸爸”,連母女倆爭吵時,他都是偷偷躲在廚房里。
李嘉格甚至坦言“有點給媽媽做老公的感覺”“保護這件事,我比爸爸做的好”。
所以,不禁感慨一句:回頭一看,孩子的大半命運,早在你選老公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東亞親子寫照,孩子扮演“另一半”的角色
說實話,這對母女的狀態,算是蠻典型的東亞親子關系寫照。
想起全網熱議的一句話:“東亞是母女扮演夫妻,夫妻扮演母子,母子扮演情侶,情侶扮演父女,父女扮演母女。為什么著急結婚?因為她們要找到‘父親’生出‘愛人’。”
雖然這實話有夠扎心,但這情況并不少見,甚至說很多家庭關系都存在這樣的錯位,父母在扮演孩子,孩子在扮演父母。
實際上,這樣的孩子,是在替大人消化情緒,解決痛苦,被迫長大。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親職化”,簡單點理解,就是親子關系顛倒和錯位,成了父母化的孩子,做了父母的父母。
生活中,“親職化兒童”分兩種:一種是工具型,另一種是情感型。
第一種,孩子替父母照顧家中的其他成員,可能是弟弟妹妹,可能是年邁的老人,或者分擔家庭的重擔。
但我想講講更常見的第二種,父母經常向孩子傾訴痛苦、煩惱,讓孩子做他們的情感寄托。
前面提到李嘉格跟媽媽就屬于這種,這類父母不把孩子當孩子,而是當成了同伴、伙伴、另一半。
她們有什么話都急不可耐吐槽給孩子,有什么煩惱都毫無顧忌宣泄給孩子,尤其是夫妻之間的矛盾,總想讓孩子站隊、拉偏架。
之前看過一個帖子“我替媽媽恨了爸爸一輩子……”下面有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
他們講述成長過程中,媽媽會經常訴苦和求助,指責爸爸不負責任、缺席家庭,埋怨對方毀了自己的人生。
這些隨口而出的話,大人說出來是輕松了,可聽在心里的孩子卻特別難受,無形中就成了媽媽的情緒垃圾桶。
律師羅翔說過一句話“父母向孩子訴苦,本質上就是在轉移痛苦。”
當孩子要替媽媽去恨爸爸,這份恨里又摻雜了本能的愛,可想而知,孩子該有多么的矛盾和痛苦。
當孩子手里有個榔頭,所有東西都是釘子
我發現,很多孩子在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時,明知道自己承受了不該承受的生命之重,但如果重新選一次,他們還是會義無反顧。
因為孩子愛父母,懼怕幫不到他們的無力感,所以會主動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變得“無所不能”。
就像有幅畫中,有個小人的頭上是個榔頭,忙著照顧人生中各種各樣的角色,卻唯獨忽略了自己,變成了一個工具性的存在。
但我一直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他們也有自己成長的需求和渴望,那些壓抑的需求,并不會自動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釋放出來。
我看過比較多的情況,就是孩子成年后,容易在親密關系里栽跟頭。
有的是壓根不想結婚生子,常年聽父母抱怨婚姻的破碎、不美好,漸漸對人與人的關系只感到恐懼。
還有的成了傳說中的“吸渣體”,這類多是女孩,有拯救他人的圣母心,反復遇到渣男,討好型人格,親密關系一塌糊涂。
因為缺少對健康關系的認知,她們很容易從伴侶身上找父愛的想象,如果對方稍微示好,就會失去理智,不顧一切。
更可怕的是,還有很多女孩,最后找了個爸爸的“復制版”。
即使她們清楚,爸爸身上的這些特質,導致了媽媽一生的苦悶和抱怨,但結果卻又命運般重復了上一代人的選擇。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過,反復愛上性格像父親的男人,是一種“強迫性重復”。
它可能是為了完成心愿,也可能是想要彌補遺憾,或者僅僅為了克服某種情感恐懼。
但無論哪種原因,結果顯而易見,親職化的孩子,一直在成為別人的父母,卻忽略了自己本該被呵護、關注的幸福。
雖然大家常說“多跟孩子做朋友”,但我覺得,這個朋友,指的是大人能夠尊重、理解孩子,不把孩子當附屬品,多傾聽他們的感受。
而不是說真的把朋友當同齡人、當閨蜜、當傾訴對象,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太復雜,孩子不應該過多介入和參與。
所以最好的方式,父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讓孩子做回孩子,父母做回父母,各司其職,承擔各自的家庭角色。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個著名的“課題分離”理論,核心思想是區分開“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
說白了,就是你的事你來解決,他的事他來解決,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承擔的任務和因果。
當我們遇到生活的煩惱和困境時,可以找同齡人傾訴,如果實在找不到,也可以找相關機構求助。
有個觀點說的特別好“媽媽跟孩子做朋友,孩子就沒有媽了。因為孩子可以有很多朋友,媽媽卻只有一個。”
其實,這句話也同理,我們永遠不要忘了:父母可以有很多朋友,很多伙伴,但孩子只有一個,他們的童年也只有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