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聽聞國內有一藝術團要前往南美洲烏拉圭交流學習,毛主席特意接見了這個藝術團的負責人。
毛主席神色凝重得對藝術團負責人說道:“我有一個老朋友在烏拉圭,他叫蕭子升,我希望你們這次去烏拉圭交流時,幫我給他帶句話。就說我衷心的希望他能夠回國。”
藝術團負責人走后,毛主席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毛主席青年時期的摯友
要說到毛主席少年時代的摯友,那么蔡和森算一個,蕭子升也同樣算一個。
毛主席和蕭子升具體什么時候認識的,這個歷史上并沒有一個確切時間的記載,不過,依照歷史時間線的推斷,二人應該認識于毛主席就讀于湖南新式學堂東山學堂時期。
蕭子升比毛主席小1歲,不過,蕭子升卻比毛主席早進入東山學堂讀書,1910年,在毛主席強烈要求下,毛主席父親被迫同意兒子進入新式學堂東山學堂讀書,而在毛主席進入東山學堂學習時,15歲的蕭子升剛剛從學堂畢業。
一部分歷史學者分析到,毛主席就讀于東山學堂時,他和蕭子升的弟弟蕭三關系非常之好,那個時期,蕭三經常借書給毛主席看,因為毛主席和蕭子升年齡相仿,因此,不少學者判斷,二人這個時間段應該就已經認識了。
1914年前后,毛主席就讀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此時,蕭子升正在一師就讀,二人成為了校友。
這段特殊的經歷,讓二人徹底成為了摯友。
1917年暑假,毛主席和蕭子升相伴前往湖南長沙、益陽等五縣游歷。有一段未經證實的歷史記載到,在這次游歷時,毛主席和蕭子升曾到一寺廟借宿。
期間,一個高僧曾和二人有過一番談話。
談話后,這位高僧給二人分別留下一個預言。
高僧給毛主席留下的預言是:毛澤東必將成為改變中國宗教格局,改變整個中國的人。
對于蕭子升,這位高僧則提到,蕭子升在日后很有可能回不到中華大地。
對于這段歷史,時下已無從判斷真假,不過,二人的命運的確如此,毛主席利用三十二年時間改變了整個中國,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黨推翻了腐敗的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
而蕭子升則在1949年遠走海外,一直到去世,他都沒能回到中國。
二、毛、蕭決裂
那么,毛主席和蕭子升這對摯友,為何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呢?
1918年,北大校長蔡元培等人,發起赴法勤工儉學活動。
這個消息讓毛主席、蕭子升等人格外興奮。不久,二人來到了北平。
來到北平后,在老師楊昌濟的推薦和幫助下,毛主席成為了北大圖書館管理員。在擔任管理員期間,毛主席第一次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書籍,正是這些共產主義書籍,打開了毛主席的革命之路,他似乎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在哪里。
1919年,蕭子升、蔡和森等人前往法國,開始了勤工儉學之路,也開始了探求中國未來之路,讓蕭子升意外的是,毛主席卻選擇留在國內。
毛主席之所以沒有去法國,一方面他認為,向外探求固然重要,可深入中國內部探求革命之路,更加的重要,除此之外,毛主席沒有去法國,還因為此時,他的母親正在重病中。
在法國,蕭子升閱讀了大量溫和革命、修正主義道路的書籍,在這些書籍的影響下,蕭子升逐漸形成了“以教育改變中國”的溫和革命思想。
然而,隨著對馬克思主義研究越來越深,毛主席越來越堅定得認為,中國革命要成功,必須走武力革命這條道路,蔡和森是認同毛主席革命思想的。
1921年3月,蕭子升回到長沙和毛主席見面。
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二人針對中國革命斗爭方式,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毛主席一次次得試圖說服摯友,可蕭子升一直固執得認為,溫和革命才是改變中國的良方。
1921年6月29日,二人分別之際,毛主席苦口婆心地勸說蕭子升加入我黨,可蕭子升始終不為所動。不久,毛主席參加了我黨一大,成為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正是革命理念的不同,讓這對曾經的摯友走向決裂。
三、蕭子升遠走海外
幾年后,蕭子升從法國回到中國,進入國民黨農礦部門任職。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為一起政治陷害事件,蕭子升遠走歐洲。
歷史已經證明,毛主席的革命思想是正確的,蕭子升的溫和革命思想是一種理想主義,在中國是完全行不通的。
二人在革命斗爭方式上,之所以會存在如此之大的差異,原因是復雜的。
首先,毛主席出身貧苦,他知道中國底層老百姓的現狀,他清楚得了解,中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相比之下,蕭子升家庭情況會優越一些,他出身于書香家庭,父親是學者,母親是名醫之后,雖然1917年,蕭子升和毛主席有過一兩個月的游歷,可短期的游歷,他是很難真正感受到中國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他根本沒法深入了解中國老百姓的苦難。
其次,毛主席是一個實事求是,對中國社會情況,有著清醒認識的偉大戰略家,他明白,在當前中國,試圖用教育去喚醒民眾,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歷史已經證明,當時中國的統治階級和資產階級,是不會放棄手中權力的。這一點,可以從維新變法總結出經驗教訓,毛主席堅定得認為,在你試圖通過教育等溫和的方式去革命時,統治階級一定會舉起屠刀,對革命人士進行屠殺。
1949年,蕭子升定居法國,1951年,由于工作需要,蕭子升前往烏拉圭定居。
1955年,毛主席曾真誠地邀請曾經的摯友回國,可蕭子升連毛主席派出的人,都不愿意相見。
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幾個月后,蕭子升在烏拉圭去世。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決裂開始,毛主席和蕭子升再也沒有見過面。
后世對于蕭子升一直不回國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深入分析。
有學者指出,蕭子升之所以不回國,這是蕭子升內心的自尊心在作祟,也許在他的內心深處,他難以接受自己錯了。
還有學者指出,蕭子升沒有回國,還因為蕭子升怕自己適應不了國內的政治環境,甚至是怕接受不了共產黨的相關政治理念。
還有不部分學者稱,蕭子升早年在國民黨任職時,曾陷入“故宮盜竊案”中,這段經歷,讓他對政治始終抱有一份恐懼心理。再加上西方媒體對我黨的輿論誤導,這讓蕭子升害怕回國后,遭遇不公正待遇。
有學者提到,如果蕭子升真的接受了毛主席的邀請,那么以毛主席的大格局和包容心,只要蕭子升思想及時轉變,那么蕭子升是一定能夠得到我黨的重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