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齡人沉浸在暑期歡樂中,廣州和平骨科醫院四肢畸形矯正專科卻迎來一群特殊的小患者——18歲女孩玲玲終于挺直了先天屈曲的手指,11歲男孩小志告別了骨肉相連的并指,9歲的小澤重新獲得了靈活的肘關節。
短短十余天,20多名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四肢畸形患兒在此開啟“變形之旅”。臨床專家強調,手足畸形矯正存在明確的黃金窗口期,及時干預不僅能重塑肢體功能,更能抹去“顯眼包”帶來的心理傷痕。
1至3歲宜手術
手足畸形干預存在最佳時段
伴隨暑假開啟,廣州和平骨科醫院已接診20余名集中前來矯形的患兒。周洋主任團隊觀察發現,這些孩子年齡跨度極大,最小僅10個月,最大已是大學生,其中先天性手足畸形占比突出,尤以多指、并指最為普遍。值得關注的是,臨床實踐證實這類畸形的矯正時機對療效具有決定性影響。
針對先天性畸形,周洋主任明確指出黃金手術期在 1至3歲。具體實施需綜合評估畸形的復雜程度及兒童生長發育狀況,部分簡單手術甚至可在嬰兒6個月大時安全開展。而后天因素導致的肢體畸形,諸如創傷后關節功能障礙等,則 需遵循“越早處理越好” 的原則。這種基于大量臨床經驗的時間窗設定,為患兒爭取了最佳的形態與功能恢復條件。
更利于生長恢復和心理健康
早矯正的多重臨床意義
把握黃金期實施矯形手術,其價值遠不僅僅是外觀改善。周洋主任分析指出,早期干預能有效阻斷畸形的進行性發展,為骨骼、關節爭取寶貴的正常發育空間,從而最大程度恢復肢體功能。此外,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旺盛階段,術后配合科學康復鍛煉,手術瘢痕能夠隨年齡增長逐漸軟化,顯著優于成年后手術的痕跡。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心理層面的“減負”。臨床實踐反復印證,及時矯正能有效“抹掉”孩子對異常肢體的深刻記憶。周洋主任解釋,盡早消除顯著的外觀異常,可大幅降低患兒因與眾不同而產生的自卑、焦慮等心理創傷,避免這些負面情緒伴隨成長,影響其社會交往能力與人格健康發展。
臨床專家特別提醒家長,手足形態不僅關乎孩子的身心狀態,長遠來看還可能影響其未來的職業選擇路徑。對處于黃金治療期的患兒而言,及時、專業的矯形干預是一次改寫肢體命運、重塑人生軌跡的重要機遇。
采寫 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溫瑋 通訊員 李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