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是值得中國人民欣喜的一個月份,因為在這個月,中國的一項史詩級工程即將落成。
那就是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這座建筑物對于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也將是我黨往后的重要會議地點和接近外賓的地方。
毛主席對這項世紀工程很重視,從立項到后續的工程建設中,時刻保持著關注,當人民大會堂落成的時候。
毛主席作為工程的“監督方”,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視察人民大會堂內部的情況。
從外觀上看,人民大會堂氣勢恢宏,包含中國人的美學思維,而等到毛主席走進內部中央大廳的時候。
在抬起頭看到天花板的一刻,立刻愣了一會,隨后對著身旁的陪同工作人員問道:“這個設計很不錯,是誰的主意?”
那么,有關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和落成都有怎樣的過程?
毛主席抬頭的那一刻,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才會提出這個問題?
一 人民大會堂的立項
人民大會堂僅是前面的人民二字,就能顯現出這項工程的重要性和重大意義,然而這項工程并不是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時刻投入建設的。
早在1945年4月,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中共中央在召開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候。
當時我方的一切條件還特別艱苦,召開會議的地方是延安一個小禮堂,不僅容納的人數很少,禮堂的陳設和墻面也十分破舊。
在大會召開期間,毛主席就對著臺下的參會人員說過一句話。
那就是等將來革命勝利,共產黨人和人民都將擁有一個更大的會議場所,讓人民也參與到中央的會議中來。
這個偉大的理想和期望引得臺下參會人員掌聲雷動,繼續為著建立新中國這個偉大理想而邁進。
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財政十分拮據,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發生,讓中國欠下了十分高額的軍火和經濟外債,因此上建設大會堂的計劃一直拖到了1958年。
在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大家熱烈商討用什么樣的方式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其中閱兵等活動自然不可或缺。
但真正能夠承載人民希望和共產黨人喜悅的重要方案還是沒有被選出來,而這個時候,北京的標志性建筑物還是相對較少的。
有不少中央領導就提出在北京建設一批新的地標建筑,以此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項目,就是有關人民大會堂的立項,人民大會堂的建設不僅能夠很好的完成這個政治任務,在往后的中央會議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但當時有不少人十分擔心,距離1959年10月這個時間只有一年,如此緊湊的施工日期,會不會導致大會堂的建設不夠完美。
毛主席也想到了有關施工期限的問題,但他相信中國人民的創造力,所以堅持將這個項目推進下去,而主要負責人就是周總理。
二 方案中的幾個問題
有關人民大會堂的選址,是在北京天安門的前方,這樣在今后中央召開會議的時候,路程上比較節省時間。
另外就是天安門是中國最神圣的地方,在這里完成這項重要建筑,有著非凡的象征意義。
項目確立以后,提交到周總理面前的設計方案有很多,在逐一詳細的閱覽之后,周總理選定了八份優秀方案。
而這項方案中也存在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首先就是具體的地址,這些方案內的主要分歧就是,一部分覺得在天安門前,正陽門的區域建立地基較好。
另一部分則覺得應該在天門廣場的西側較好,對于地基選址問題,周總理召集了眾多專家和中央領導商議。
人民大會堂的正門中心,不應該正對紀念碑的位置,最后確定在天安門廣場西側,靠近西長安街的位置。
第二個問題是有關人民大會堂的高度問題,方案中的主要問題是大會堂的高度是否高于,或者低于天安門的高度。
這個問題的討論結果是人民大會堂最終高度確定為46.5米,而天安門高度則為34.7米,人民大會堂高于天安門的高度。
其背后的象征意義是,人民大會堂是以人民為中心建立的地標性建筑。
而天安門在過去是皇權的象征,所有人民大會堂要高于天安門,也代表著人民高于一切,民權高于皇權。
第三個問題是人民大會堂與其他地標建筑的距離。
方案中糾結的問題是,人民大會堂應該距離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距離是350米,還是四百米到五百米這個區間。
這個問題的討論結果是,人民大會堂距離革命歷史博物館距離為350米。
這樣從整體上看能夠保證這一地區各建筑物的協調,不然太近會顯得擁擠,太遠會顯得稀疏。
第四個問題的內容相對簡單一點,那就是人民大會堂的屋頂采用什么形狀。
這個方案的最終討論結果是周總理參與了屋頂的設計,提供了一張屋頂設計圖紙,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平行屋頂。
三 毛主席視察
除了這幾個主要問題以外,包括人民大會堂的屋內凈高、頂棚與墻身等種種問題上,在當時的設計上,都有著很多的問題進行討論。
最后在周總理的參與下,這些問題都被一一解決,最終方案通過,正式進入施工。
而此時擺放在大家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拆遷,當時生活在動工區域的是一片民房,那里居住著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的居民。
原本工作人員以為說服大家搬離老宅會很困難,但等到大家聽說要在自己家的地基上修建人民大會堂以后,全部選擇了配合。
甚至于有些人還沒等到政府人員上門商討拆遷的補償問題,都已經搬離了祖宅,將房子給騰了出來,這也表明人民心中對這個世紀工程的重視。
而在工程投入建設以后,北京地區的很多工人都主動要求去擔當義工,不要吃的,不要工資,為的就是給國家出一份力。
在人民和政府施工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大會堂的建筑速度十分快,并且為了避免出現質量問題,周總理經常對工程中的材料進行檢查。
并多次告訴項目的施工人員,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小心材質的實用問題,建造的建筑物不僅要好,還要耐用,朝著屹立幾百年的目標而努力。
全國各地的工廠也對這項工程給予了幫助,因此不存在材料短缺的情況,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這項屬于人民的工程就基本完成了。
從外觀上看,人民大會堂的設計達到了很理想的狀態,是一項成功的建筑方案。
在1959年9月9日,毛主席到工地進行視察,在先后看了宴會廳、禮堂和北京廳以后,對人民大會堂的內外設計都表示滿意。
而在這個時候,其實人民大會堂是沒有被正式命名的,施工過程中叫什么名字的都有。
比如人大會堂、萬人大會堂,人民宮等等,最后是毛主席為這項世紀工程進行了命名,確認為人民大會堂。
等到毛主席走到主會議廳的主席臺上時,抬頭向上望去,只見天花板上有一顆大的紅色五角星,而周圍的小燈,就像五星紅旗上面的小星一樣。
圍繞著大五角星布滿了整個天花板,這個設計讓毛主席非常滿意,也很符合中國國旗上的設計理念。
毛主席連忙向周邊的工作人員問道:“這個設計很不錯,是誰的主意?”
一邊陪同的工作人員連忙回答:“這是周總理想出來的!”
毛主席聽完后高興的笑出聲來,果然自己的這個老戰友,在許多事情上與自己的看法是一樣的,就連審美也是這么的契合!
人民大會堂在毛主席視察過后,宣布正式竣工,至今依然屹立在天安門廣場上,成為了全國人民心中的重要地標性建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