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變了。
中印關系冷了五年,卻因為一場“高規格接待”,突然熱了起來。
蘇杰生站在天津,話沒說幾句,就把美國晾在一邊。
竟然明確對華承諾“兩國關系不受外部勢力影響”。
誰都沒想到,曾經對華強硬的印度外長,會在中國轉性。
美國,更沒想到。
中方“提格接待”:一場不動聲色的外交算計
近日,印度外長蘇杰生抵達北京,還將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這是他時隔5年后首次訪問中國。
蘇杰生剛落地,中方就破例安排了“跨級別接待”。
打破常規禮遇,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中國釋放的,不只是禮遇,更是一種戰略信號——中印關系可以繼續談,但要擺正位置、拿出誠意。
這份誠意,中方給足了。
除了正式會談,中方還主動宣布恢復印度教徒赴西藏朝圣的安排。
這項因疫情和邊境局勢中斷多年的宗教通道,在蘇杰生訪問期間被“解封”。
中方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恢復朝圣,等于是在告訴印度:合作的大門敞開,只要你走進來。
印度要的,是利益,不是空話
過去幾年,中印關系因邊境問題等因素面臨不少波折,雙邊互動的氛圍一度較為緊張。
而且,蘇杰生本人也是對華態度最強硬的角色之一,有媒體稱其為 “對華鷹派”。
他在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時,曾因不滿座位排序而 “挪椅子” 搶位置,這一行為被印度媒體視為 “強人外交” 的表現。
可這次來中國,態度卻軟了不少。
蘇杰生在天津參加會議時,與中方展開了一場閉門會談。
會后,他對外作出表態:印度將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愿意推動中印合作關系,不受外部勢力干擾。
這句話沒有點名誰,但聽懂的人都知道他說的是誰。
過去幾年,美國高調推行“印太戰略”,把印度視為拉攏的關鍵。
但印度并沒拿到實惠。
比如關稅問題: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長期指責印度關稅過高,損害美企利益。
對印度商品加征 26% 的 “對等關稅”,盡管“對等關稅”暫緩至7月9日,印度商品仍面臨10%基準關稅,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高達25%。
印度一直尋求美國給予零關稅待遇,但至今未達成。
印度在俄烏沖突后大幅增加了對俄石油的進口,2024 年從俄進口原油占比已達 42%。
美國一邊要求印度減少對俄能源依賴,一邊卻拒絕提供替代方案,甚至以制裁相威脅。
在稀土問題上,更是袖手旁觀。
印度想要的是實打實的利益,而不是口頭承諾。
稀土合作破裂,是信任,而不是礦石出了問題
這次會談中雙方并沒有刻意把稀土話題放到臺面上,但這恰恰是此次蘇杰生訪華最核心的問題之一。
印度本身不缺儲糧,但缺技術。
稀土提純、磁體制造這些關鍵環節,全靠中國。
過去幾年,中國曾是印度稀土供應鏈的重要出口方。
但這個合作模式出了一些問題。
中方查出印度有企業偽造30多份《最終用途承諾書》,明面上說是用于“民用電動車”,實則轉手賣給了美方軍工企業。
要知道“稀土”本就是中國對美反制的一張“王牌”,印度的做法無疑是觸碰了中國稀土出口管制的底線。
中方立刻叫停相關出口,并推出《稀土出口用途管理細則》,將用途、流向、終端用戶全流程納入監管。
這一下,印度的產業鏈直接卡殼。
印度汽車制造商協會指出,印度零部件制造商的稀土磁鐵庫存預計在 5 月底耗盡,從 5 月底或 6 月初開始,汽車行業的生產就將陷入停滯。
印度電動汽車行業也面臨供應鏈瓶頸,出現生產延遲、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先進電動汽車電機技術研發放緩等問題。
此外,印度的電子產品生產也因稀土缺料而減產,競爭力大幅下降。
新德里試圖通過外交渠道恢復出口配額,但沒有回應。
于是,蘇杰生來了。
不是為了寒暄,是為了解決信任危機。
中方不再“聽其言”,要“查其行”
這次中方的態度變得明確,恢復稀土合作可以談,但不是“靠嘴”。
而是要求印度配合建立“全流程可追溯機制”,確保稀土使用路徑透明可查。
這一做法顯示,中方希望通過制度化手段重建信任,而非單方面讓步。
盡管未在會議中明確點名,但會后公報提及“雙方將就資源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建立透明的合作通道”,已經釋放出明確信號:中方重在機制,意在穩固合作基礎。
蘇杰生聽明白了。
他回應稱印度愿意配合機制建設,推動合作回到正軌。
這背后,其實是印度在現實壓力下的妥協。
蘇杰生的“變臉”,表面是合作,實則是自救
有人說,蘇杰生這次訪華,是“鷹轉鴿”。
其實不然。
他不是突然轉性,而是被現實逼得必須調整姿態。
印度如今要的是產業升級、供應鏈穩定、國際地位提升。
美國給不了這些。
中國能提供資源,也能提供市場,還能提供技術和制度性合作。
這不是選邊站,而是選利益。
蘇杰生的表態,其實是印度在中美夾縫中尋求平衡的表現。
只不過這次,尺度明顯向中國傾斜了一點。
上合組織是舞臺,中俄印三角關系是背景
此次蘇杰生的訪華,是借上合組織外長會議之機完成的。
7月15日,天津。
除印度外,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到場。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在5天之內的會晤“3連”,日前王毅外長已經和俄外長拉夫羅夫在吉隆坡和北京進行過會晤。
如今借上合外長會的機會,必將會再度加深中俄之間的友好關系。在當下這個俄烏沖突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此舉可謂被美西方“盯著看”。
中俄關系的高頻互動,成為上合會議上的另一重看點。
這讓印度意識到,如果不參與多邊協作機制,自己的發言權將被邊緣化。
于是,蘇杰生在會后公開表示,印度支持中方辦好上合峰會,愿加強多邊合作。
這和他過去強調的“戰略自主”并不矛盾,而是想在中俄之間保持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
蘇杰生這次來中國,沒有大張旗鼓,沒發布聯合聲明,也沒有明確的協議簽署。
但這次訪問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信號。
恢復朝圣,是人文聯通;恢復直航,是渠道重啟;稀土機制,是信任修復;外交表態,是方向轉變。
未來中印關系是否真正回暖,還需觀察。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次,中方主動謀局,蘇杰生順勢而來,美國卻被晾在了一邊。
風向,確實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