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張鐘雯 棗莊報道
7月16日,嶧城區舉行“榴花政紅·建功有我”退役軍人思政宣講團成員記者見面會,嶧城區“榴花政紅”思政宣講團成員程作華、張可方、賀彬、于芳亮進行見面交流。
活動上,四位同志分別簡要的進行了自我介紹,他們雖然離開了軍營,但始終保持著軍人的本色和擔當,在各自的新“戰場”上續寫著忠誠與奉獻的篇章,成為嶧城區退役軍人思政宣講的中堅力量,這其中他們也都有各自深刻的思考和體會。
隨后,與會宣講團成員回答了記者提問。
1、程老您好,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你們脫下軍裝,仍然是最可愛的人。請問您在脫下軍裝后、特別是退休后,如何開展思想政治宣講工作,為退役軍人和青少年傳播正能量的?
程作華:退休后,我懷著對黨、對軍隊培養教育感恩之心,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政宣講活動,積極向退役軍人和青少年傳播正能量,用模范行動踐行“退伍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誓言。下面我簡要匯報一下我做好宣講工作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是退役不褪色,思政宣講傳基因。雖然我已褪去戎裝,但軍人的底色永遠不會褪色。在部隊,我一直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退休后,我發現很多退役戰友面臨沒有組織歸屬、沒有思想引領、沒有方向指引的困境。我與壇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聯系,在鷺鳴山莊社區成立“程作華老兵工作室”,為社區老兵和老戰友開展政策宣講、舒心解結、紓難解困活動,自2022年工作室成立以來,共接待老兵500余人次,化解老兵心結、矛盾100余人次。同時,在鷺鳴山莊社區、其他鎮街,也有很多退役軍人像我一樣,活躍在社區治理、鄉村振興和志愿者隊伍中。
二是緊扣時代主題,及時宣講鼓軍心。在宣講過程中,我們宣講團按照國家和省、市、區委宣講要求,與時俱進,緊扣時代主題,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政策,結合退役軍人思政工作“五進”活動,及時開展宣講。在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打造的“石榴樹下的思政課堂”系列宣講活動中,先后面向入伍新兵、新退伍老兵、我的老戰友、退役軍人黨員、退役軍人鄉村振興帶頭人等,開展宣講活動5場次,新兵和老兵都深受鼓舞,活動信息被退役軍人事務部和省廳官網刊發。
三是創新宣講內容,宣講成效日顯著。內容空洞是宣講最大的硬傷。要想讓內容“有血有肉”,就要挖掘素材,用“身邊事”講述“大道理”。在宣講中,我不僅宣講理論、政策,還將發生在嶧城的革命戰役、英烈事跡與新時代涌現在各行各業的退役軍人模范事跡結合起來,以“過來人”的身份,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用真實案例、樸實語言,讓思政宣講“接地氣、冒熱氣”。20年來,我開展各類思政課宣講100多場,受眾達到2000余人次,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多年的思政宣講不僅服務了人民群眾,也為營造全社會尊崇退役軍人、引導退役軍人服務社會貢獻了一名老兵的力量,我感覺自身價值得到了很大提升。
2、張主任您好,您在脫下軍裝回到家鄉直至退休后,是如何發揮思政宣講員作用,服務退役軍人的?特別是您提到的當好“三員”具體指什么?
張可方: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思政宣講員,我深知思政宣講不僅僅是奉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以政策解釋為基石、業務代辦為紐帶、思想疏導為支撐,全力架好連接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退伍軍人的橋梁和紐帶,讓每一位退伍軍人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的尊崇、家鄉的關愛。
一是當好政策宣傳員,精準宣講解誤區。首先,精準把握退役軍人各項政策,第一時間深入學習、領會政策的核心要義與精神實質,確保自己成為政策的“活字典”。其次,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服役經歷的退伍軍人,采用差異化的解讀方式。對于剛退伍的年輕士兵,通過微信轉發信息等方式,將政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們快速理解;對于年長的退伍老兵,通過面對面交流解讀等方式,耐心細致地講解政策,確保政策信息傳遞無死角。同時,及時收集退伍軍人對政策的疑問和建議,反饋至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形成閉環,讓政策在落地過程中更加貼合實際需求。
二是當好業務服務員,精誠服務傳關懷。一方面及時掌握退役軍人各項政策、業務的辦理條件、流程、所需材料和辦理時限,讓退伍軍人提前知曉,少跑冤枉路。另一方面當好事務代辦員。對于行動不便、異地居住等有特殊情況的老戰友,我會在退役軍人事務系統指導下代為辦理,如提交材料、跑流程等工作,讓政策在落地過程中更加有溫度有感知。
三是當好思想疏導員,精細工作強信心。首先,作為一名退伍老兵,主動了解身邊周圍退伍老兵的思想動態、生活狀況和面臨的困境,成為他們可以傾訴的對象。針對不同退伍軍人可能出現的思想問題,制定個性化的疏導方案。用自身的軍旅經歷以及社會工作經歷,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困難和挫折,調整心態,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同時,聯合社區搭建退伍軍人之間的交流平臺,組織經驗分享會、座談會等活動,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獲得支持和啟發,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
退役老兵思政宣講員這座橋梁,一頭連著國家對退伍軍人的關懷與保障,一頭系著退伍軍人的期盼與福祉。在未來的工作中,我會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政策解釋的“宣傳員”、業務辦理的“服務員”、思想情緒的“疏導員”,讓這座橋梁更加堅固、暢通,為退伍軍人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老兵力量。
3、賀書記您好,從您剛才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您是一位“兵支書”,請問作為“兵支書”,您是怎么發揮退役軍人優勢賦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
賀彬:作為“兵支書”,我主要從三方面發揮退役軍人優勢:
一是強化思想引領,建強組織堡壘。通過定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深入領會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確保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始終堅守正確方向。積極發展 “兵委員”“兵黨員”,定期組織思想政治教育,開設涵蓋黨性教育、素質能力提升培訓、政策法規宣講等內容的課程;依托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和鎮黨校講師開展集中授課,全面培育退役軍人中的 “帶頭人”“領頭雁”,不斷提升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能力水平。
二是探索“黨支部+合作社+退役軍人”模式,大力發展石榴產業。2014年4月,黨支部組織本村12名退役軍人成立嶧城區賈泉石榴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有效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一是與種植戶合作,“點”上帶動。合作社為協議戶提供肥料、農藥,并進行全程技術指導,以示范點推動石榴標準化種植。二是與規模種植公司合作,“線”上推動。合作社與中嶧農業科技發展(山東)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簽訂石榴種植托管合作協議,托管石榴面積440畝。三是與科研機構合作,“質”上提升。合作社借助濟南果品研究所科研優勢,搭建石榴種植服務平臺,建設石榴標準化種植供銷服務中心。同時,專家團隊定期到合作社為退役軍人種植戶開展技術培訓指導。
三是凝聚民心民力,壯大集體經濟。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我們積極探索“一山一泉二廠三園”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發揚軍人不怕苦和累的精神,帶領并動員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一林”,通過將800畝集體山林流轉、發包等方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8萬元。“一園”,建設集采摘、餐飲、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觀光園,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2萬元。“一泉”,依托石屋山泉資源,引進優質礦泉水項目,年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一車間”,建設來料加工服裝廠,年增收3萬元,解決了30余人的就業問題。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65萬元,賈泉村從一個貧困村到遠近皆知的生態村、旅游村、模范村。
下一步我將繼續“聽黨話、跟黨走”永葆退役軍人本色,用行動詮釋“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初心使命,寫好賈泉村鄉村振興答卷。
4、記者:于總您好,您退伍之后創業成功,獲得了很多榮譽,請問您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為退役軍人服務的?作為“榴花政紅”思政宣講團成員,您又是如何結合自身優勢開展的?
于芳亮:雖然退伍很多年了,部隊對我的教育和培養一直影響著我,這么多年的創業也是歷盡艱辛,軍人的堅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我堅持到現在的動力源泉。回顧這些年來的創業歷程,“我是一個兵”的信念始終支持著我,部隊“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我把這份信念和精神分享給我的戰友們,激勵他們用汗水創造美好生活,用擔當建設家鄉,用實干樹軍人形象,用愛心回報父老關懷。鼓勵老戰友們在當今經濟改革的浪潮中不掉隊、不氣餒,希望能給正在創業或準備創業的戰友們帶來一點啟示,作為一名“榴花政紅”思政宣講員的目的就達到了,若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就很滿足了。
作為一名嶧城區退役軍人“榴花政紅”思政宣講員,我從“兩個結合”入手:一是把企業文化和退役軍人的擔當結合起來。從最初的“運河情、慈母心”救助困難兒童開始到捐出企業一天收入救助大病群眾;從參加志愿服務到組織老兵聯誼,從企業為老兵優待服務到提供活動場所、便利設施,我始終把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轉化為反哺社會、感恩社會的不竭動力,特別是經過多年的走訪慰問困難的退役老兵、烈屬、軍屬、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活動,戰友和社會各界給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更堅定了我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也堅定了我當好嶧城區退役軍人“榴花政紅”思政宣講員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把家鄉建設和軍創企業的社會責任結合起來。通過深入思考,我想發揮退役軍人優勢,宣傳家鄉、點贊家鄉,為家鄉喝彩、為家鄉代言,傳播積極向善向上、建設家鄉的正能量。公司在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舉辦“軍歌嘹亮?慶八一”活動,展現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建設家鄉、奉獻社會的時代擔當。同時,為了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棗莊石榴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棗莊石榴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指示,我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的號召和要求,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傳播多元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等獨特優勢,自2024年5月起開展“冠世榴園·我為你代言”抖音短視頻有獎征集活動,結合抖音短視頻平臺,圍繞嶧城的人文歷史、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等方面宣傳美麗嶧城,展示魅力嶧城,抖音點贊量達到了15.1萬次。既展現了嶧城退役軍人建設家鄉的責任和擔當,營造尊崇關愛退役軍人良好風尚,也提升退役軍人榮譽感和幸福感。
從部隊到地方,再到思政講臺,變的是“陣地”,不變的是一名軍人的本色,在家鄉宣傳、建設上,我將一如既往展現老兵風采、貢獻老兵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