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號,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峰會上又開啟了他的“個人秀”,大吹特吹美國正處在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還說在AI領域領先全球,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只能在后頭追著跑。
“我們不會讓他們得逞,”他喊了一句,“但我們會用非常友好的方式跟他們斗爭。”
可特朗普沒料到,他精心設計的“友好斗爭”策略在24小時內遭遇三記重擊……
第一擊來自布魯塞爾。
7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宣布中歐立法機構同步全面取消交往限制。
要知道,中歐關系過去幾年鬧別扭,就因為歐洲一些議員瞎摻和臺灣和人權議題。但現在雙方握手言和了,這說明啥?歐盟那幫聰明人看明白了:老喊“中國威脅”沒用,合作才能撈好處。
中國趁機拉近關系,把美國晾一邊去了,而特朗普的“友好斗爭”在歐盟這兒,直接被當空氣,畢竟他們都忙著和北京談AI合作、新能源項目,管你美國咋吼?
這對特朗普來說,可不止是丟面子,可能意味著美國在歐洲的杠桿正在松脫。
第二擊來自東京。
就在特朗普7月15日指責日本“拒絕開放市場”幾小時后,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青木一彥回擊:“日本將繼續談判,尋求有利于雙方且維護國家利益的協議”。
這已是日本政府連續第七次婉拒美國要求。更令白宮難堪的是,日本經濟學家公開建議政府“表面微笑,背后準備應對關稅沖擊”,把特朗普最擅長的交易藝術原樣奉還。
7月15號,特朗普在華盛頓的空軍基地對著記者開炮,大罵日本市場“封閉”,拒不開門。“他們不這么做(開放市場),”他氣呼呼地說,“那我們可就不客氣了,可能發函加稅。”
日本則用數據打臉特朗普的汽車指責。
日本對進口汽車征收零關稅,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車在日銷量不足市場總量2%。而日本政府清楚知道,若真接受25%關稅,本國將立即陷入經濟衰退。
最狠的第三擊直插美國印太戰略心臟。
7月12日,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率領120家企業代表抵達上海,在鎂光燈中宣布:“澳方高度重視對華良好關系”。
據悉,中澳貿易額2024年已達3120億澳元,占澳貿易總額近1/3。
而阿爾巴尼斯訪華帶著鐵礦石人民幣結算方案,試圖撬動美元霸權墻角,目前澳洲對華鐵礦貿易90%用美元結算,綠色鋼鐵合作更是暗藏產業革命野心,想用中國資金和澳洲氫能,改造占全球碳排放10%的鋼鐵業。
阿爾巴尼斯身后跟著滿眼期待的澳洲葡萄酒商、鋰礦老板和牛肉出口商,這些人比起外交上如何在中美之間平衡,最關心的是中國何時取消212%的葡萄酒關稅。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要求澳大利亞承諾“臺海有事自動參戰”時,阿爾巴尼斯直接回絕了美國施壓,堅持“促進地區和平與安全”的立場。
中歐恢復、日美互掐、澳大利亞硬剛,像一串連珠炮,狠狠砸在特朗普的“友好戰略”上,更暴露了美國外交的致命軟肋——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的意圖已經落空。
美國智庫“國防優先”組織7月15日發布報告,呼吁撤走駐臺500名美軍訓練人員,直言“臺灣對區域力量平衡不具決定性影響”。報告建議美軍撤到第二島鏈,避免與中國直接沖突。
這種“戰略退縮”論調已經獲得五角大樓內部部分人士的暗中支持。
更令白宮措手不及的是中國反擊關稅的精準度,稀土出口份額從35%驟降至22%,直切美國軍工命脈,洛克希德·馬丁生產線因缺料陷入癱瘓,五角大樓急得跳腳。
經濟反噬同樣慘烈,據美國商務部內部數據顯示:若執行全部關稅,美國GDP將萎縮1.2%,每個家庭年增1300美元開支。而讓全體美國人替特朗普的對華強硬買單,勢必會讓他在聲討中提前下臺。
也因此,意識到這點特朗普終于緩和對華態度,可中方依舊保持警惕。
7月12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王毅在吉隆坡閉門會談時,中方16字方針點中美國死穴:“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
對于盟友疏遠、外交孤懸的美國,唯一的后路是與中國合作共贏,若仍搞硬碰硬的斗爭邏輯,到頭來可能自食其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