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市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打出大氣治理、固廢利用、碳減排“組合拳”,多項指標領跑全省。藍天更多了,廢物變寶了,企業更“低碳”了……吉林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7月的長白島,草木蔥蘢,生機勃發。眷戀于這里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氣息,不少越冬水鳥從暫居改為長留,在這里繁衍生息。初生的小水鳥在媽媽的帶領下在玩耍嬉戲,勾勒出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
自1983年發現有野生水鳥在松花江段棲息越冬以來,吉林市持續加大對沿江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水鳥的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多。經過40余年的努力,在長白島濕地公園越冬的水鳥最多時達20種、萬余只。長白島及其周邊島嶼被打造為鳥類保護基地,成為吉林市的一張生態名片。
一直以來,吉林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綠色發展融入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通過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深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實行污染天氣應急“預響應”工作機制等系列舉措,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六項污染物濃度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抬頭可見的“吉林藍”就是空氣質量改善的直觀體現。
日前,吉林石化公司轉型升級項目丙烯腈廠廢液焚燒爐裝置即將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安全處置高濃度廢液14萬噸。同時與北方炬醌公司和大地化工公司進行區域內協同利用合作,每年增加綜合利用廢液約14萬噸,實現液態廢物內部處置和區域協同利用,進一步夯實工廠可持續發展基礎和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作為新中國化工業“長子”的吉林石化,年危險廢物產生量90余萬噸,占全市60%~70%。積極推動吉林石化公司開展“無廢集團”建設,是今年吉林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重點。
目前,吉林市已被國家、省認定綠色制造體系項目27項。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4個,省級綠色工廠18個。省級綠色園區2個,省級綠色產業鏈1個,省級綠色產品2個。“無廢城市”建設已初現端倪,化工城邁向生態城的建設圖景徐徐展開。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水鳥棲息到無廢集團建設,老工業基地的這場綠色轉型,正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生態環境保護,已然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來源 | 江城生態環境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