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敦煌市網信辦提供)
在庫木塔格沙漠邊緣的敦煌,一片片光伏矩陣在戈壁灘上鋪展延伸,如同一片藍色湖海蔓延而去。此刻,千年洞窟藝術的靈光穿透時空,在沉浸式劇場中流淌復活——敦煌正以“光電”硬實力與“文化”軟黃金為雙翼,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絲路”。
戈壁深處的“硬”實力:風光點亮絲路新樞紐
敦煌的光熱資源十分優渥:年日照3258小時,太陽能輻射總量6882兆焦耳/平方米,風能開發潛力巨大。依托這豐厚的“家底”,敦煌新能源產業強勢崛起:全國首個20兆瓦光伏特許權示范項目在此奠基,如今已建成全國首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示范基地。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281萬千瓦,年發電量近30億千瓦時,新能源投資占據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近半壁江山。
走進坐落于敦煌市光電產業園的首航節能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光熱魔法陣”。電站總經理劉福國說,“我們現有的技術不僅可以在有太陽的時候進行發電,沒有太陽的時候也能發電,可以實現24小時發電。并且,整個發電過程沒有污染,是純綠色的發電。”
目前,敦煌已經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個百萬千瓦級以上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國家能源局批準的“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以及“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先后獲得“中國新能源之都”“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稱號。擁有全國首個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全球第三座、亞洲第一座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全國首個百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以及全球首座線性菲涅爾光熱電站相繼在敦煌光電產業園區建成投運,是全國光電項目建成最早、連片面積最大的光電產業園區之一。
藍圖正繪,敦煌正規劃“多能互補新能源綜合基地”,力爭2030年總裝機達1700萬千瓦。更引人矚目的是,國家已明確將庫木塔格沙漠(甘肅)規劃為2300萬千瓦級風光大基地,地處核心區域的敦煌,將成為“西電東送”版圖上的耀眼節點。一條條特高壓電纜,如同當代“絲綢之路”,正將戈壁的能量源源不斷送往遠方。
“軟”黃金流淌:千年敦煌的當代表達
當光電矩陣在戈壁中生長,敦煌深厚的文化積淀也在創新中煥發新生。
在黨河畔的敦煌書局,全國最全的敦煌書籍匯集成一座文化燈塔;不遠處的敦煌印局里,千枚印章讓古老符號成為可觸摸的“敦煌印記”。它們不僅是市民的精神家園,更是游客的文化驛站,用生活美學的方式讓歷史“活”在當下。
“去年,我們共接待游客超20萬人,預計在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每天招待游客可以超2500人”。敦煌工美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何慧敏介紹道:“我們希望讓敦煌文化浸潤到每一個游客身邊。”
更具突破性的是《樂動敦煌》的誕生。這部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在8000平方米劇場內復刻出“第736窟”,以聲光電技術和真人演藝復活壁畫上的樂舞。自2023年首演以來,演出超1800場,吸引觀眾60余萬人次。甘肅演藝集團更計劃推出國際巡演版,讓敦煌古樂成為傳遞中華文明的使者。而承載該劇的“上元市集”,以絲路非遺為內核,榮膺“中國最具價值文化旅游目的地”,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范本。
從戈壁中汲取能量,在文化中提煉價值,敦煌的探索從未停止:
“硬”支撐“軟”:光電產業的堅實收益,為文化設施建設與文藝創作注入經濟動能;
“軟”反哺“硬”:獨特的文化魅力塑造城市品牌,吸引人才與投資進入新能源等產業;
雙鏈融合:新能源電纜輸送的不僅是電流,更是低碳發展的理念;文化劇目傳播的不僅是藝術,更是可持續發展的智慧。
曾經駝鈴悠揚的古道,今天正被光熱交織的現代文明重新定義。敦煌,這座“戈壁綠洲”,正以“光電矩陣”鑄就發展筋骨,用“文化瑰寶”凝聚精神魂魄,在古老絲路上踏響高質量發展的新節拍——當科技與人文在此共鳴,一條通向未來的“新絲路”,已在瀚海深處清晰浮現。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 茍家瑋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新甘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