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基地最后幾架F-5F和偵察型RF-5E最近正式下崗,這場持續60年的"老爺機續命大賽"總算落幕。
這批1970年代組裝的二代機,硬是靠縫縫補補扛到2023年,現在臺方急著用美國MQ-9B無人機和F-16V來補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根本不是簡單的裝備換代,而是臺當局的又一場豪賭。
當年臺灣能一口氣自產300多架F-5E/F的盛況,現在看簡直像科幻片。那時候美國手把手教技術轉移,連新加坡都跑來合作改裝偵察型號。但看看現在?買F-16C/D被卡了十幾年,求爺爺告奶奶想要F-35更是做夢,最后只能拿本土拼裝的"勇鷹"教練機湊數。
這種落差背后是殘酷的地緣現實:當年美國拿F-5當"反共馬前卒"武裝臺灣,現在生怕給太多刺激大陸,連賣武器都要掐著秒表算政治時機。
更諷刺的是,F-5退役不是因為它太老,而是解放軍進步太快。殲-10C帶著有源相控陣雷達滿天飛的時候,臺F-5E還在用機械掃描雷達找目標。臺海若爆發沖突,這些老古董連起飛伴飛的資格都沒有——怕被解放軍電子戰系統當場"致盲"。
美國現在給臺灣塞MQ-9B無人機,表面說是"偵察神器",實則就是讓臺灣當人肉攝像頭,真打起來這些慢速無人機根本活不過第一輪導彈打擊。
臺當局這些年不是沒掙扎過。小布什時期就想買F-16C/D換代,結果被大陸一施壓就黃了;后來幻想F-35能彎道超車,結果連日本韓國都拿到貨了,臺灣連展示機都沒摸到。
美國這套"既要武裝臺灣,又不能真讓它有還手之力"的套路,在F-5退役問題上暴露得淋漓盡致——給你續命六十年的過時技術可以,想碰尖端武器門都沒有。
所謂"勇鷹"國產戰機更像是面子工程。教練機底子硬改成戰斗機,航程和載彈量還不如F-5,卻要賣兩倍價錢。更魔幻的是計劃用這玩意兒替代F-16,好比拿電瓶車冒充坦克。臺當局心里門清,所以最近又跪求美國提前交付F-16V,但這批"閹割版"連殲-10C都打不過,更別說應對殲-20的降維打擊。
回頭看看F-5這六十年,簡直就是臺當局命運的微縮模型:靠美國施舍技術起家,在兩岸平衡中茍延殘喘,最后在代差碾壓下黯然退場。
現在臺海制空權早就不是幾架戰斗機的事,而是體系對抗——解放軍有空警-500預警機指揮,有東風導彈洗地,臺方就算有F-35也翻不了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