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突然之間想起一個人,才發(fā)現(xiàn)好久都沒他的消息了,想點進對方朋友圈看看,映入眼簾的不是一條橫線就是“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那種感覺就好像對方的世界關上了門且上了鎖,你站在門外,禁止進入。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朋友圈——這個曾經(jīng)的社交樂土,已經(jīng)悄悄從很多人的生活中淡去。
更有一批“先行者”選擇關閉朋友圈功能,真正回到現(xiàn)生。
幾年過去,他們怎么樣了?是回歸了“原始”,還是找到了更自在的節(jié)奏?
我找到3位有此經(jīng)歷的朋友,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
@圖一樂
我關掉朋友圈有3年了吧。
其實也沒啥特別的契機,當時因為工作壓力大,跟當時的男朋友也處在一個面臨決定的階段,弄得我整個人狀態(tài)都不好。
“我好想消失。”這是我那段時間不斷冒出的念頭。
我想去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把自己隱藏起來,誰都不想理,自動屏蔽一切外界的噪音。
我離了職,關掉了朋友圈。
在缺氧的深海里游了太久,我把這次逃離當成了可以上岸的出口。
我下定決心跟自己講,就趁著這次,過一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相比之前總是畏首畏尾的我,那是我第一次變得勇敢。
之前,我很依賴朋友圈,每天一睜眼,先打開微信刷一遍,睡覺前也是。
它無形中偷走了我很多時間,也在我身體里留下了很多不安的小情緒。
我看到有的朋友從戀愛到結婚,過著幸福的生活;
也看到有的朋友曬車曬房,含“金”量很高;
也有的到處旅行,實現(xiàn)了“人生是曠野”的夢。
只有我,在這個年紀一事無成。
說實話,看到別人的光鮮,我很羨慕。
會覺得怎么別人都活成了我理想中的樣子,好像只有我過得很慘。
越看越焦慮,然后不自覺地push自己,“你可得好好努力。”
所以,
我很怕停下,我怕我一旦停下來,就更跟不上別人了;
我不敢給自己放假,不敢心安理得地玩;
我未雨綢繆,瞻前顧后;
我……好像把自己丟了。
這也是我離職之后那段日子想通的,我開始真真正正和自己坦誠相對。
我內(nèi)核不穩(wěn),總想從外界獲得認可和關注。
我沒有安全感,總想抓住一根稻草緊緊不放。我害怕失去,怕親密的人離開我。
現(xiàn)在,對于這些,我一一接納,然后試著讓自己一點一點去填滿那些需要縫補的地方。
與其說那段時間是休息的日子,不如說是一段修復的過程。
我在景德鎮(zhèn)的時候,一個做瓷器的老師傅跟我說:
“做一個好的器物,手一定要穩(wěn),心無雜念,方得圓滿。”
我明白,達到這種修行,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最起碼,現(xiàn)在的我可以隨時暫停,盡量不讓生活失控,如果生活散了,我也有重建它的能力。
我喜歡現(xiàn)在為自己構建的秩序感,遠離不必要的人際關系之后,我更關注我本身了,把對別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身上。
我變得更平和了,
我放下了5年的感情,
丟掉了糟糕的狀態(tài),
撿起了跑步的習慣。
所以,關掉朋友圈并不是我的目的,找到我自己才是。
希望每一個朋友在前行的路上,一定要多聽聽自己的聲音,別人的生活再好都不是模板,你要找到自己的錨點。
我的朋友不在朋友圈里,我想要的生活也不在朋友圈里。
想見朋友,我可以隨時去見。
至于理想生活,我覺得并不在未來,就在當下,當下的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里。
這是我32歲才明白的道理——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nanana
精裝的朋友圈,毛坯的人生。
對,說的就是我。
先給大家說一下我之前是怎么運營朋友圈的。
第一步:先選要發(fā)朋友圈的圖片,這一步,會有一段很長的糾結時間;
第二步:P圖,一頓操作猛如虎(時間也很久);
第三步:排列九宮格,哪張圖該放在哪,會一遍遍地試,看效果;
第四步:想文案(要那種又獨特又高逼格的
第五步:分組(想給誰看,不想給誰看);
第六步:一切就緒之后,點擊「發(fā)送」。
一套組合拳下來,就一個字——累。
這還沒完,我這么精心準備的朋友圈,當然期待著有很多人給我點贊評論,滿足我的虛榮心。
接下來就是期待朋友圈小紅點的出現(xiàn),越多越好,越多我越開心。
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候的自己,就像魔怔了一樣。
情緒完全被小紅點掌控,有人點贊我就開心,沒人點贊我就很失落。
然后內(nèi)心上演一出大戲,“咋沒人給我點贊”“他們不喜歡我發(fā)的朋友圈嗎”“他們不喜歡我嗎”……開始上升到自我懷疑。
刷完一圈更空虛了。
這就是我那時候的狀態(tài),朋友圈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生活一地雞毛。
而我在朋友圈展現(xiàn)的那些恰恰是我畢生追求的。
比如,松弛感,還有所謂的曠野。
因為我看到別人在朋友圈里都過得很好。
內(nèi)心就會有一種“我也想要”的心理,然后就會刻意地去發(fā)一些裹滿濾鏡的“好東西”。
那我獲得松弛感和曠野了嗎?
并沒有。
我只是在有意識地告訴別人:我過得也很好。
后來應該是成長帶來的意識發(fā)酵,不想再像做任務似的去發(fā)一條朋友圈,也不再在乎別人發(fā)什么東西了。
索性就關了朋友圈。
朋友圈早已失去了最初想表達想記錄的初衷,而克制自己的表達欲,也是成年人要學的必修課。
當點贊評論成了獲得快樂的指標,那生活也挺無聊的。
當然,有人說,朋友圈的訪客是未來的自己。
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想發(fā)就發(fā)。
我對此也是表示贊成的。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怎么開心怎么來。
反正不要讓朋友圈主導你的情緒。
沒必要。
王凱不也早就關閉朋友圈了嘛。
作為我個人的態(tài)度是,我并沒有太多觀眾,別人的生活再出片都跟我沒關系。
如果想要獲得內(nèi)心的快樂和滿足感,就遠離虛擬的關系,走到具體的生活中去。
@咸蛋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貨幣”。
在朋友圈盛行時代,點贊就是當代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你給我點贊,不代表咱倆關系好;但你不給我點贊,咱倆關系一定不好。
我有個朋友,每發(fā)個朋友圈,都要讓我去點贊,如果我沒點,她就會直接來說“我發(fā)朋友圈了,快去點贊”。
一兩次還好,每次都這樣,說實話有點受不了。
我不是那種經(jīng)常刷朋友圈的人,但我經(jīng)常被朋友圈所困。
在朋友圈,如果我看到喜歡的內(nèi)容我會自動點贊,但那些經(jīng)常來邀請點贊的人,是把點贊當成KPI了嗎?
令人頭大的是,還為此鬧過烏龍。
我大學同學結婚,我后知后覺聽另一個同學說才知道。
我覺得我們在大學關系還挺好的,就趕緊私聊她,送上了祝福和份子錢。
還帶上一句“你咋沒通知我呀”。
過了大概半個小時,我收到一句“我發(fā)朋友圈了呀,你都不看朋友圈的嗎?”
呃……這一句給我噎的,我都不知道咋回復。
最后還是以我道歉收尾。
我后來想想,這事怪我嗎,也不是我的錯,我為啥要道歉。
弄得我也很委屈,我又沒在朋友圈買房,一天到晚守在那。
后來,我就干脆不看不刷了。
我之前覺得刷朋友圈是一件放松的事,看看別人都在干嘛,近況如何。
現(xiàn)在好像變得不那么純粹了。
關了朋友圈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世界終于清凈下來。
我不再去應付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際關系,內(nèi)心也逐漸變得很安靜。
有時間看看書做做飯,和朋友一起騎行,睡到自然醒。
我覺得這種狀態(tài)的我好幸福。
建議大家多出去走走,生活圈比朋友圈好逛多了。
盯著別人的生活看,只會偷走你的幸福;
只有親手搭建自己的生活,才會重獲自由。
赫爾曼·黑塞在《悉達多》中寫:
“你的內(nèi)心總有一處寧靜的圣地,可以隨時退避并在那里成為自己。”
第一批關閉者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活可以少一些“圍觀”,多一些“參與”;少一些“比較”,多一些“專注”;少一些“表演”,多一些“真實”。
當他們把目光開始投到自己身上,他們過得比之前更簡單、更清醒、也更忠于自我。
想起余華在《在細雨中吶喊》中寫的那段話,放在這里再適合不過: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獨之中
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我們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認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與他人毫無關系
對于朋友圈,無論選擇開啟還是關閉,重要的是保持生活的主動性,奪回對自己時間和注意力的掌控權。
在喧囂的數(shù)字世界中,為自己保留一方寧靜,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去真實地活著。
世界紛紛擾擾,
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頁。
作者 | 阿植,本文首發(fā)于十點讀書會(ID:sdclass)。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