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前腳剛攛掇澤連斯基用美制導彈打莫斯科,后腳就矢口否認,可17套“愛國者”系統卻緊急調往烏克蘭的傳聞甚囂塵上,連中國使館都發出預警要求公民“準備撤離”。
這一連串操作看似矛盾,實則藏著特朗普政府精明的政治算計,更暴露出美國軍援烏克蘭的深層困境——嘴上喊著“歐洲買單”,手里卻連像樣的防空導彈都掏不出來,這場豪賭正把俄烏推向更危險的懸崖邊緣。
7月13日,特朗普高調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卻特意強調“由北約買單”,聲稱“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做生意”。
這套說辭看似甩掉美國財政包袱,實則暴露雙重意圖:既要賺足軍火利潤,又要收割政治紅利。
一方面,美國利用“愛國者”的稀缺性坐地起價。
當前俄軍每天動用300架自殺式無人機狂轟濫炸,烏軍防空網瀕臨崩潰,歐洲盟友被迫高價埋單。
德國和挪威已被迫出資購買三套系統(每套耗資20億美元),而特朗普團隊放風“17套”的規模,無異于對歐洲錢包的極限施壓。
另一方面,特朗普借機塑造“強勢領袖”形象。
他一面批評普京“白天說話客氣,晚上轟炸所有人”,一面將稀缺武器轉售包裝成“對俄強硬”的象征,暗示“美國自己都缺導彈,卻優先援烏”,試圖以此換取盟友感激和國內鷹派支持。
《金融時報》曝光特朗普曾詢問澤連斯基“美制導彈能否打到莫斯科”,迅速遭白宮否認。
這種反復橫跳絕非口誤,而是精心設計的脅迫戰術。
特朗普的真實目標是以“打擊俄本土”為籌碼,逼普京回到談判桌——畢竟他宣稱若50天內俄烏未達成協議,將對俄征收100%關稅。
然而普京的反應徹底戳破幻想:俄軍非但沒退縮,反而在庫皮揚斯克戰場祭出“絞索戰術”,將烏軍補給線壓縮到僅剩一條公路,且全程暴露在俄軍炮火下。
眼看施壓失效,特朗普立即改口“拒供遠程導彈”,試圖撇清關系避免直接激怒俄羅斯。
這場鬧劇證明,克里姆林宮早已看透華盛頓的虛張聲勢。
特朗普夸口的“17套”援助規模,恰恰暴露美軍家底的空虛。
當前美國面臨三重困境:
1. 產能枯竭:愛國者導彈年產僅600枚,即便波音公司拼命擴產,極限產能也只有650枚。
導引頭所需的稀土材料被中國供應鏈牢牢卡住脖子,導致工廠擴建后產量仍停滯不前。
2. 庫存見底:美軍可用庫存僅剩25%,14套現役系統中,3套盯防中國、1套警戒俄羅斯,其余全球“救火”。
此前中東危機時,美軍甚至截胡援烏導彈轉送以色列。
3. 拆東墻補西墻:特朗普聲稱從“不需要裝備的國家”抽調系統,但潛在來源均不靠譜——以色列12套系統深陷中東戰場不敢輕動;德國僅剩6套連北約最低標準都難滿足;希臘庫存已被美方覬覦數月仍無進展。
所謂“17套”更像是空中樓閣。
中國駐烏使館“準備撤離”的預警,絕非例行提醒。
俄軍近期攻勢已顯露決戰態勢:在庫皮揚斯克地區,烏軍補給命脈R07公路被俄軍炮火三面鎖死,運輸隊冒險越野迂回也只能爭搶雨季前最后窗口期。
一旦特朗普承諾的“愛國者”到位(無論數量多少),烏軍很可能孤注一擲反擊,而俄方必然以更猛烈空襲回應。
更關鍵的是,美國內部分裂正在加劇。
MAGA陣營怒斥特朗普背叛“美國優先”承諾,即便“歐洲買單”話術也難以平息質疑;軍方則擔憂導彈庫存告罄將削弱全球部署能力。
這種矛盾可能迫使特朗普采取更冒險的舉動,例如默許烏軍偷襲俄后方目標,從而引爆更大規模沖突。
特朗普的“愛國者”把戲,本質上是一場透支美國信譽的賭博。
他企圖用歐洲的錢包填補軍火缺口,用政治表演掩蓋戰略乏力,卻忘了普京早已在戰場擺好棋盤——俄軍對庫皮揚斯克補給線的絞殺,恰如對美西方援助體系的精準隱喻:再先進的武器,若沒有可持續的輸送通道和清晰的戰略支撐,終將成為泥潭中的廢鐵。
當中國使館的預警燈光亮起時,俄烏戰場彌漫的已不僅是硝煙,還有美式算計破產后的刺骨寒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