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西方考古界的文明標準
阿暉
中西方在考古界一直以來有一個爭論:什么器物或技術的出現才是文明出現的標志?
我認為不管什么器物或技術都不應該成為爭論焦點!
首先,我在范氏阿暉真義大詞典中,將文明定為“凡是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制度、精神、科學、技術等產物都被稱為文明”。
根據此定義和馬克思原理,我們知道文明這個詞是動態的、發展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標準。比如帝權集中制比奴隸制文明,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社會文明,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社會文明。所以,文明的程度一直是動態發展的。所以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東西或標準來定義文明的出現。
那么如何在考古中定義文明的出現與否。
我將其稱之為“文明節點”
理由如下:
文明的定義是與愚昧、野蠻相對的,沒有愚昧和野蠻就沒有所謂的文明。
愚昧和野蠻是如何向文明轉化的呢?
那就是出現了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明節點”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文明節點是“火的利用和控制”。
火的出現,使人類向文明邁了一大步,沒有火的利用和控制,人類一定還處于茹毛飲血的愚昧和野蠻中。
第二個文明節點是“將吼叫分化為有意義的代表事物的聲音”這是語言的第一次出現,原始人利用吼叫和手勢進行溝通,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的進化。
第三個文明節點是“有意識地分工采集食物”。代表分工的出現。
第四個文明節點是“用火燒制武器和用石頭磨制、打制工具”
第五個文明節點是“在樹上或平地造屋”
第六個文明節點是“有意識地種植谷物”
第七個文明節點是“用語言將祖先神化,并流傳下來”
第八個文明節點是“有意識地舉行祭祀活動”
第九個文明節點是“有意識地用植物治療傷者”
第十個文明節點是“繩索的出現”。
第十一個文明節點是“與附近的部落進行物品交換”
第十二個文明節點是“開始用繪畫記錄生活,并有意識地采用符號記錄代指物品”
第十三個文明節點是“弓箭的出現”
以上為第一級的文明節點。出現的順序可能會有差別,但絕對是人類向文明進步的關鍵節點。
第二級的文明節點是部落在擴大化的過程中,聚居地出現。權力使分工更加詳細,戰爭與種植使剩余物品的出現,原始族群的社會開始瓦解。
第十四個文明節點是“木制器的出現”,這個節點可能出現在上述的十三個節點之間。
第十五個文明節點是“陶制器的出現”
第十六個文明節點是…………
總之,中西考古界關于“文明”的爭論可以停止了。
“文明節點”才是準確判斷文明發展的程度的正確標識!
歡迎大家來討論和豐富“文明節點”的內容。
2025年7月10日星期四
后記:
這篇小文,主要是因為東西方在考古遺跡中關于文明標準的爭論,這種爭論是不可能說服對方的。只有通過轉移文明的標準,新創出來一個概念,才能解決掉爭論。而文明節點就是這樣一種讓對方無法否認的概念。
之所以用這種文明節點,并且用數字標明級別和數序時(比如第二級第17個節點),可以清晰地展現到底是什么使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其意義就不詳細展開闡述了。懂的都懂,不懂的你也說服不了對方。
我是怎么想到這種概念的:主要是因為我是哲學和歷史的業余愛好者。我認為哲學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能用它解決不少事情。
如果有學者使用此“文明節點”的概念,請指明出處,請不要盜竊“文明”知識“節點”的精神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