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1966年元旦上映的電影《地道戰》,到2012年已經創下了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生動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斗爭的景象。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保定清苑縣還保留著冉莊地道戰遺址。1939年麥收過后,日本侵略者來到冉莊村,村民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順著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干線地道。再延伸出24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
戶戶相連、村村相通,長達32華里。地道里,村民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現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有20萬平方米,仍保留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且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種巧妙的地道口32個。不過,除了冉莊地道,在我國的其他城市和地區也散落和分布著一些地道遺址。其中,在河北大山里發現地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廣場上還停著飛機!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河北大山里發現地道在哪里?
那里又有著哪些少為人知的秘密?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山底村抗日地道戰遺址的那些事。提起地道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莊。但實際上,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地道,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山底村。家喻戶曉的電影《地道戰》讓抗日地道聲名遠播。影片故事發生在冉莊,但許多情節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電影中民兵隊長高傳寶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隊長劉玉寶。
抗日區長趙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縣一區區長趙廷訓。山底村背靠石雞嶺,三面環山,從地圖上看,石雞嶺恰如太行山從西邊拋向滏口的一個蓋子,正好蓋住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雞嶺,可北控武安,南下磁縣,與鼓山和元寶山遙相呼應,整個滏口,固若金湯。自金代開始,這里的人便響應北宋大將宗澤的號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與金兵進行持久戰。山底抗戰地道,歷經數次修繕,保存十分完好。
山底村地道現存有主巷1626米、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總長15.6公里,宛若一座深藏地下的神秘迷宮。它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根據史料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黑山部隊一個旅團悍然侵占河北邯鄲。為實現“以戰養戰”的圖謀,日軍先后調集重兵駐守煤炭工業重鎮峰峰鎮與陶瓷工業重鎮彭城鎮,并在山底村東四公里處挖掘了一條長達四十公里的南北向封鎖溝。
走進地道,八十余載前抵御外敵的印記,在地道內依然清晰可見。深入地道,累累彈孔與焦黑的灼痕赫然在目。其結構布局精妙,既設用于隱蔽的掩體,又布用于攻擊的射擊孔,充分展現了當時軍民的非凡智慧。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河北邯鄲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廣場上還停著飛機!河北大山里發現地道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