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于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核心環節包括一場備受矚目的閱兵儀式。值此歷史節點,中方已向多國元首發出參會邀請,其中俄羅斯總統普京已明確應允出席。
據韓聯社7月2日報道,中國政府通過外交渠道向韓國政府探詢:新任總統李在明能否赴京參加9月3日的閱兵活動。對此,韓國總統辦公室當日回應稱,李在明是否出席需進一步溝通,具體細節暫不便公開。韓聯社分析指出,韓國政府將綜合歷屆政府對華政策、當前韓中關系及韓美同盟等多重因素,最終決定是否派李在明出席。
時隔13天,韓方態度漸趨明朗。韓國《每日經濟新聞》近日披露,李在明認為"難以赴會",原因可概括為八字:"日程矛盾"與"外交對等"。值得注意的是,"難以參加"的表述頗具深意——這既非明確拒絕,也非最終確認,暗示李在明仍留有余地。要知道,中方在李在明當選總統當日即發去賀電,并與其通電話,已釋放最大誠意。
據報道,李在明或在中國閱兵前后訪問日本。這一動向引發猜測:其是否出席北京閱兵,實則取決于美方態度。從競選到勝選,李在明多次強調"實用外交"——既以韓美同盟為外交基石,又力求修復對華關系。然而,特朗普政府對此并不買賬,美方希望韓國徹底倒向美國。
李在明上臺月余,美方已多次施壓。6月4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率先發來"賀電",在祝賀勝選的同時重申美方對韓美同盟的"堅定承諾"。但同一天,白宮官員卻向路透社表示,雖認可韓國選舉"自由公正",卻對"中國干涉"表達擔憂。此番言論被中方斥為"無端抹黑",外交部直接回應:中國從不干涉他國內政,奉勸美方停止以己度人、挑撥中韓關系。
回顧歷史,韓國新總統通常會在就職后迅速訪美以表忠心。但李在明上任至今未與特朗普會面,這一反常現象引發關注。更耐人尋味的是,原定7月初的魯比奧亞洲行突然取消——按計劃,他應先訪日韓、會晤李在明,再赴馬來西亞參加東盟外長會。最終,魯比奧僅抵達馬來西亞,對韓國的訪問不了了之。有分析認為,這與李在明6月赴加拿大參加G7峰會卻未能與特朗普會面有關:當時特朗普因伊以沖突提前返美,導致韓美元首會晤泡湯。
與此同時,美方正加緊對日韓澳施壓。7月11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五角大樓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明確表態:若美中在臺海爆發沖突,兩國將扮演何種角色?日澳均未給出明確回應——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以"假設性問題不便提前答復"婉拒;日本防衛省則表示"將根據憲法和國際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此背景下,李在明的對華態度尤為關鍵。早在競選期間,他就公開質疑尹錫悅政府的對華政策:"臺灣問題與我們何干?兩岸如何發展,難道不該專注自身嗎?"2024年大選最后階段,李在明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面對"若中國大陸武力統一,韓國是否介入"的尖銳提問,他以"等到外星人入侵地球時再回答"巧妙回避,此舉顯然觸怒了特朗普政府。
如今,在特朗普未明確訪華行程的情況下,李在明絕不敢貿然答應出席北京閱兵。其決策邏輯清晰可見:一切需看美方臉色,待特朗普表態后再做定奪。這場圍繞閱兵邀請的外交博弈,實則是中美在東亞影響力較量的縮影。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