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媒體引述了波蘭一家研究所的分析,指出烏克蘭在近年通過黑海走廊獲取了大量收益,海運出口超過200億美元,已占據出口總值的一半。
分析認為,這個現象反映了烏克蘭海上“破局”戰略的有效性,通過導彈和無人艇的不斷襲擊,將俄羅斯黑海艦隊趕出克里米亞,并導致后者幾乎“功能性失效”。
俄羅斯“記者”網站引述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分析報告稱,烏克蘭從2023年7月突破俄羅斯海上封鎖以后,已經建立一條穩固的海上生命運輸線,這條路線部分穿過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領海。
據稱,僅2024年烏克蘭的海上出口貨物總額就達到了208億美元,已經占據出口總價值(約410億美元)的一半。盡管這個數值仍然沒有達到2021年的戰前水平(戰前烏克蘭的海運出口總額為420億美元,占據出口總額的62%),但對于烏克蘭維持戰爭能力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要知道,烏克蘭國民經濟遭到戰爭的嚴重打擊,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21年的2000億美元一度下滑到2022年的1600億美元,但在2024年卻回升到1900億美元。可以說,在烏克蘭經濟回升的300億美元差額中,約200億美元的海上出口貿易發揮了關鍵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俄羅斯黑海艦隊能正常地發揮海上封鎖作用,烏克蘭的經濟回升基本是不可能的。
波蘭智庫的分析強調,烏克蘭成功打破俄羅斯的海上封鎖,關鍵原因是實施了積極進攻戰略。盡管烏克蘭海空軍非常弱小,但是通過發射導彈、無人機和無人艇頻繁打擊俄羅斯黑海艦隊,迫使黑海艦隊主力離開塞瓦斯托波爾,撤退到了東部的新羅西斯克。
烏克蘭在黑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不僅成功剝奪了俄羅斯的制海權,恢復了海上貿易通道,還大大減輕了俄軍在烏克蘭南部登陸,以及突破進入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烏克蘭在黑海方向的軍事戰略是非常成功的,考慮到烏克蘭海軍的弱小實力,這個成就是相當難得的。
那么,俄羅斯黑海艦隊明明擁有絕對優勢,為何面對烏克蘭弱小的海上力量,卻無法威脅到烏克蘭的海上交通線呢?
筆者認為,除了俄羅斯黑海艦隊確實陷入了嚴重衰敗的因素外,關鍵原因還有烏克蘭開創新概念的海上作戰方式,以及北約的情報和武器支持,再加上國際航運機制的保護,都讓俄羅斯黑海艦隊難以有所作為。
首先,俄羅斯黑海艦隊雖然號稱實力遠超過烏克蘭海軍,但是自開戰以來已被擊沉至少28艘各類艦船及一艘潛艇,其中就包括了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兩棲艦船也損失了近一半,導致艦隊防空和兩棲作戰能力嚴重受損。
更重要的是,烏克蘭雖然海軍主力早已損失殆盡,但卻也開創了全新的海上作戰方式,利用導彈、無人機和自殺無人艇頻繁襲擊塞瓦斯托波爾等港口,以小搏大壓縮俄羅斯海軍的空間。俄羅斯黑海艦隊大部分精力被迫用于攔截自殺無人艇,幾乎無力出海進行主動攻擊,后期更是被迫戰略收縮,主力退往新羅西斯克,將黑海西部的控制權拱手讓出。
然后,北約國家為烏克蘭提供了衛星和預警機的大量情報支持,并協助開通了海上生命線,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也提供港口幫助烏克蘭轉運貨物。同時,烏克蘭與歐盟、土耳其協作建立“黑海糧食走廊”,依托臨時保險機制和護航方案維持了糧食出口貿易,讓俄羅斯黑海艦隊無法進行有效封鎖。
但是總體看來,俄羅斯黑海艦隊幾乎“功能性失效”,是烏克蘭能夠打破海上封鎖的關鍵原因。“無人機戰爭”作為俄烏戰爭的重要特色,不僅表現在陸戰方面,也體現在海戰方面(特別是無人艇作戰),同樣改變了戰爭的游戲規則。
俄羅斯海軍的技術一直停滯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雖然數量規模不小,但是面對全新的戰爭模式,應對危機和技術進化的速度遠不如俄羅斯陸軍,從而造成了被烏克蘭“以小博大”的尷尬局面。
盡管如此,俄羅斯在遠程導彈和無人機方面仍然擁有很強的實力,如果將“封鎖作戰”轉變為“襲擾作戰”,仍然能夠對烏克蘭海上生命線造成嚴重威脅。但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目前尚未完全轉化思路,仍然將大量資金用于艦隊重建,而不是效仿烏克蘭去大力建設無人機、無人艇部隊。因此,俄羅斯海軍能否扭轉黑海方向的被動態勢,前景依然是不樂觀的。(作者:陶慕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