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蟬鳴在窗外聒噪,12 歲的張明生趴在天臺上,望遠鏡筒里的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像極了父親實驗室里那些布滿裂痕的陶瓷標本。他屏住呼吸按下快門,老式數碼相機發出 “咔嚓” 輕響,屏幕上卻只跳出一團模糊的灰白影像。
“又失敗了。” 他垂頭喪氣地收起設備。身后傳來熟悉的腳步聲,母親捧著一碗綠豆湯在月光下坐下:“你爸說天文臺下周有開放日,要帶你去看真正的天文望遠鏡?!?/p>
張明生的眼睛瞬間亮起來。父親是材料科學家,實驗室里永遠飄著刺鼻的化學藥劑味,那些精密儀器總讓他想起浩瀚宇宙里閃爍的星辰。從第一次在科教頻道看見星云照片開始,他便深深迷上了天文攝影,可家里的普通相機根本無法捕捉到星空的瑰麗。
天文臺的開放日成了張明生人生的轉折點。當他通過專業設備看到獵戶座大星云的那一刻,粉紅與藍色交織的云絮仿佛觸手可及,他聽見自己劇烈的心跳聲。講解員說:“這是口徑 200 毫米的折射望遠鏡拍攝的,想要捕捉更遙遠的星系,需要更強大的設備?!?/p>
回到家,張明生在墻上貼滿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旁邊用紅筆寫下一行字:“北京航空航天學院 天文儀器專業”。臺燈下,他開始啃晦澀的《天體物理學》,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類天文望遠鏡的參數。
高考前夕,父親的實驗項目遭遇瓶頸,家里的經濟狀況變得緊張。張明生看著購物車里那臺價值三萬的天文望遠鏡鏡頭,默默點了刪除。深夜的書桌前,他把對星空的渴望化作一道道數學題的解答,筆尖在草稿紙上沙沙作響。
拿到北航錄取通知書那天,張明生在操場跑了十圈。迎新會上,他一眼就認出了天文儀器實驗室的王教授 —— 那位在科普節目里講解射電望遠鏡的學者。當他鼓起勇氣向教授請教時,王教授看著這個眼里有光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說:“真正的天文攝影,設備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永不熄滅的好奇心?!?/p>
大學四年,張明生泡在實驗室里研究天文相機的傳感器性能,在圖書館查閱國外最新的天文攝影技術論文。他和團隊研發的高靈敏度天文 CMOS 傳感器,在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上獲得金獎。但他始終記得,自己最初的夢想,是用一臺屬于自己的設備,拍攝出震撼人心的星空。
畢業后,張明生拒絕了高薪的企業 offer,加入一家專注天文設備研發的初創公司。在地下室的辦公室里,他和同事們日夜攻關,解決了大口徑望遠鏡鏡片的光學畸變問題。當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天文望遠鏡樣機成型時,他在凌晨三點跑到郊外,架起設備對準仙女座星系。
鏡頭里,那個橫跨 22 萬光年的螺旋星系清晰可見,藍色的旋臂上點綴著新生的恒星,仿佛一條綴滿鉆石的藍色綢帶。張明生顫抖著按下快門,淚水模糊了鏡片。這一刻,距離他第一次在天臺上仰望星空,已經過去了十五年。
隨著公司產品的暢銷,張明生不僅實現了財務自由,更重要的是,他終于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專業天文攝影設備。他帶著自己研發的望遠鏡,踏上了追逐星空的旅程。在西藏阿里天文臺,他拍下了銀河拱橋橫跨古格王朝遺址的壯美畫面;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他記錄下南半球特有的南十字星座。
這些作品在國際天文攝影大賽上屢獲殊榮,有買家愿意出高價收藏。但張明生最珍視的,是那張在老家天臺上用舊數碼相機拍攝的模糊月球照片。它時刻提醒著自己,夢想的起點或許渺小,但只要心懷熱愛,終能抵達星辰大海。
如今,張明生的實驗室里,新一代自適應光學天文望遠鏡正在組裝。他經?;氐侥感?,給天文社團的學弟學妹們講課?!昂芏嗳藛栁遥ㄙM這么多精力研究天文設備,值得嗎?” 他指著窗外的夜空,“當你看見那些跨越億萬光年的星光,聽見自己內心的震撼,就會明白,有些熱愛,本身就是答案?!?/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