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美國掀起的關稅風波鬧得全球不得安寧。
前一天,特朗普剛在鏡頭前拍桌子要“掐斷中國供應鏈”。
7月15日,美國財政部長突然改口,對中國放出三大信號:延期關稅戰、承認技術依賴、請求重啟談判。
這反轉實在太快,不是姿態問題,而是撐不住了。
局勢崩得猝不及防,源頭卻是特朗普自己開的頭。
對歐盟突然加征30%關稅,本想打個威懾響雷,結果人家沒嚇著,反手就組了個“反關稅朋友圈”。
印尼、日本、加拿大全被拉進群,還不到一周,歐盟就和印尼簽了《全面經濟伙伴協定》,幾乎零關稅。
面對這種操作,特朗普的“貿易孤島戰術”直接被擊穿。
歐洲這回是真翻臉。
加拿大懟了他整整四年,早習慣了;日本新上臺的石破茂壓根不買賬;印尼是金磚國家,擺明站在“去美元化”陣線。
幾個國家聯手簽協議,就是在告訴白宮:你想單挑,我們就組團反制。
美方原以為靠高關稅能把人逼回來,沒想到人家直接另起爐灶,不玩了。
而最打臉的一幕來自越南。
特朗普高調宣布達成“零關稅協議”,還連發推特自吹“歷史性突破”。
結果越南外交部一句話都沒接,內部消息傳出:談判桌上根本沒敲定,特朗普還臨時加價,直接把人氣走。幾天后他又出來說“協議快簽了”,這等于是自打嘴巴,說明壓根沒成事。
連越南都敢拒絕,這不是誰膽子大,而是沒人再信你這張嘴。
美越協議”這一翻車,不只是面子掛不住,更讓人看到特朗普兩大硬傷:
第一,信用徹底崩盤。今天簽協議,明天改條款,下次誰還跟你談?第二,戰術全線失效。越南寧愿扛46%關稅,也不愿讓美國牽鼻子走。
就在各國磨刀霍霍準備反擊時,美國的態度悄悄變了。
先是對華鷹派代表魯比奧突然軟化,主動和中國外長對話;接著英偉達 CEO 黃仁勛帶著好消息訪華,宣布 H20 芯片可以對華銷售;如今財長貝森特更是明說,這些舉措都是中美談判的一部分,還預告接下來會和中國商務部門密集會面。
這一連串轉變,繞不開一個核心 —— 美國需要中國手里的東西。最關鍵的就是稀土。
這種被稱為 "工業維生素" 的資源,在導彈制導系統、隱形戰機涂層、新能源汽車電機等尖端領域缺一不可。
美國地質調查局 2024 年數據顯示,全球稀土儲量中中國占 36%,但加工產能卻占了 85% 以上。
美國雖然在 2019 年就推出《稀土供應鏈安全法案》,想擺脫對華依賴,可直到 2025 年,其本土稀土加工廠的產能還不到中國的 1/10。
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曾在財報中坦言,若稀土供應中斷,F-35 戰機的生產周期會延長至少 6 個月。
8月12日就是關稅暫停期的節點。如果中美恢復100%以上關稅,美企成本將全面爆炸,高科技、軍工、芯片、供應鏈一個接一個斷層。
美方現在急著“再談一次”,不是為了緩和局勢,而是想找臺階下。
只不過這一次,中國并不急。
中方立場已經說得足夠清楚:反對非法單邊制裁,主張理性談判,不接鍋、不讓步、不背鍋。這背后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戰略定力。
特朗普手上所有的牌都打光了。
打歐盟,被反拉群;打越南,被當場打臉;打中國,扛不住反而先認慫。他想靠大棒解決一切,結果每一個“對手”都變成了“脫鉤對象”,最終連自己都孤立了。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經貿摩擦,而是一場全局性的信任危機。
而最諷刺的地方是:從高關稅到拉攏中國,全是同一屆政府的操作。就連美國市場自己都說,已經分不清這場劇到底是演給選民,還是演給資本市場。
中國手里握著稀土和談判主動權,特朗普能不能拉下臉來合作成了關鍵。
這場關稅博弈到最后,反倒是美國自己陷入被動,看來強硬手段真的行不通。
下一步就看特朗普敢不敢面對現實,畢竟主動權已經不在他手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